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2012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京举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2-04-19 15:28 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浏览:516 原文:
核心提示:这是自2010年以来,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三年召开的食品安全论坛,它表明了国际食品界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关注。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经验分享,保障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共有400余位专家、企业家及政府官员参会,其中参会外宾100余人。

  2011年在中国,从“瘦肉精”事件到“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曝光,从塑化剂风波到“染色馒头”,中国的食品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消费者的信任度日益降低。在全球,从德国“二恶英毒饲料污染”到美国单增李斯特菌事件,直到印度毒酒中毒事件。事实表明,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以此为背景,4月19-20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联手主办的“2012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自2010年以来,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三年召开的食品安全论坛,它表明了国际食品界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关注。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经验分享,保障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共有400余位专家、企业家及政府官员参会,其中参会外宾100余人。

  “全球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食品安全挑战,并且这一挑战变得愈发严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与会专家同时指出,此次论坛为在全球背景下分析和思考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及交流平台,使得大家能够较为深刻、全面地探讨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和在全球范围内的破解之道。此次论坛不仅得到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工信部、科技部、农业部等多家部委以及中国科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的大力支持,更是邀请到了来自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加拿大、英国及国际组织一流的专家到会。国内著名专家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陈君石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胡小松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潘迎捷校长等数十位学术界代表齐聚北京,以科学的视角审视“三聚氰胺”事件四年后中国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全球均如此”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须共同关注和应对。”参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此达成共识。国内外专家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来深刻剖析食品安全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食品安全已经不再是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都会给全球的食品生产与食品贸易带来影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而科学技术必将承担重要使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潘蓓蕾教授在会上所做的“保障食品安全 迎接全球挑战”的主题发言中指出。潘蓓蕾表示,2011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7.8 万亿元,同比增长31.6%,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总体趋于稳定,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日益提升。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许多影响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全部化解,中国的食品安全还要走很长的路,全国的食品工业及科技界人士仍需持续努力,以迎接挑战。

  IUFoST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学院教授Theodore P. Labuza博士指出美国的食品安全同样面临挑战。自1906 年《确保食品和药品纯净法案》通过之后,美国的食品法律和法规才开始实施,并在此后不断修改和完善。他谈到,未来美国的食品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针对一些潜在的有害物的允许量的研究、包装材料的安全性、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展事件发生前的食品安全监管等,都必须开展更多的研究,并体现在法规体系中。全球著名的食品反恐专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Ted Labuza教授则从美国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出发,分析美国当前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他再三强调,“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全球均如此,我们只能长期应对”。

  美国佐治亚大学Michael P Doyle教授则从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政策发展历史入手,分析美国食品安全进程,探讨从美国的发展历史中提炼食品安全工作的核心和思路,为中国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帮助。他指出,全球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复杂且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挑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食品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以生产出更安全的产品;消费者对于生吃食物以及只经过最低热处理食物的愿望不断增强,因此患有食源性疾病的风险也在随之加大,需要进一步关注该领域。同时,他特别提醒,社会网络在传播食品安全信息以及可损害公众健康的错误信息方面颇具影响力,应予充分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研究员则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认识的层面出发,解读食品安全的真相和误区。他指出,自《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中国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消费者却较普遍地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他认为造成消费者这种“感知”的原因有5点,其中包括消费者要求“零风险”,而初级农产品与食品生产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政府风险交流力度弱,新闻报道鱼龙混杂,虚假和夸大的报道误导消费者等。要改变这种“信息不对称”,必须加强全社会参与的风险交流。

  “应以科学精神维护食品安全的国家形象。”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则从科技界的视角来诠释食品安全。她指出,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深刻地警醒并改变了中国食品科技界、企业界。今年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法》颁布第3年,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在有效提升中,但“食品工业的基数大,触点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与显示度高,风险交流缺失”等五大挑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化解。因此,应以科学的观点,设立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合理期待值;应抑恶与扬善并举,还原科学的真实,以科学的精神来维护我国食品安全的国家形象。她同时提出应强化风险交流,加大公众科普,减少百姓的恐慌,才能逐渐化解中国的食品安全困境。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席Geoffrey Campbell-Platt教授从全球的角度出发,阐述食品安全问题解决过程中科学的必要性,强调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食品的科学,更需要社会学的科学认知。食品安全有时会与食品政治相关联,应以更宽的视角从战略高度研究解决。

  聚焦关键行业,寻找突破路径

  本届论坛与前两届论坛的一大不同点就是在关注产业界的共性问题的同时,开始聚焦关键行业和领域,如对乳制品、蜂产品、食品添加剂、农产品等行业的深切关注,以及胶原蛋白、咸味香精及天然风味配料等新兴行业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持。

  “中国乳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近十几年来,中国乳业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管理滞后,造成了许多矛盾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以致发生了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事件发生后,经过政府、企业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现在中国乳业发展环境已得到根本改变,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标志,但长期以来却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替罪羊”。如何才能为食品添加剂“正名”,如何实现对现有食品添加剂,尤其是对具中国风味特征的咸味香精调味料的有效监管,既是当下急需共同破解的管理问题,也是此次论坛众多国内外专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增加透明度,首次就食品安全与媒体进行深入沟通

  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大会上首次设立与媒体沟通的环节。长期以来,由于自身定位的不同,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上,在媒体与科技界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无形的隔膜。如何加大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实现科技界与媒体的有效互动;如何让科学的真实填补消费者与科学家之间的认知差异与信息真空,是影响中国食品安全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加大与媒体的互动交流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

  在本次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Peter博士梳理分析了全球领域内2011年发生的众多食品安全事件,并为其进行定性,从而帮助媒体了解到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全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席Geoffrey Campbell-Platt教授则从全球范围内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应对出发,总结并提炼出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案。从问题的解决层面帮助媒体建立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思考。大会还邀请了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以与媒体直接对话的方式,表述了对2011年全球及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科技界共识”。

  五大焦点专题 破解我国食品安全难点

  此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在于根据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焦点与难点设立专题。

  关注点一:标准。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的张旭东处长解读了食品安全标准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同与会者分享对食品安全标准的理解与思考。同时,该专题还聚焦去年年底出台的“速冻面米制品”食品安全标准以及伴随着食品产业创新中亟待突破的标准问题,为目前急待加速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的支持。

  关注点二:溯源。目前国内外发生的许多食品安全问题,从根源上来看都是因为农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如何在农业与食品加工业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环节,并构建双向的沟通体系,包括从终端产品的溯源,从产品设计等反向的要求体系等成为关注焦点。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教授以瘦肉精事件后中国肉制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挑战为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加拿大食品研究院Mansell Griffiths则从加拿大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入手,阐述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思考。

  关注点三: 过程控制——食品安全的重点是企业的过程控制。专题从不同的视角阐述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保障比终端产品的检测更重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安全所食品安全标准的负责人就即将出台的“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做了深入解读;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的代表则强调了台湾食品业对过程控制的实践及塑化剂事件的反思;与此同时,该专题还邀请了来自国际保护协会、艺康公司以及嘉吉公司等国际一流企业的代表介绍他们的实践案例。

  关注点四:预防——快速检测技术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快速检测技术是近年来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内增长最快的领域。为此,在此次大会中特别设立快速检测技术的专题,介绍酶联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压电感应技术、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关注点五:风险交流——关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弱项。在这一专题中,国内外专家的客观评价以及国外专家的案例分析,将深入地剖析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信息互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以“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新思考”为题进行专题报告,来自美国、日本等国专家也就此进行深入交流。

  据了解,自2010年以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联手,在北京已成功举办两次“国际食品安全论坛”。此次高端论坛是第三次双方联手举办的食品安全高端会议。数位与会专家表示,相比往届和其他的食品安全会议,此次论坛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全球把握思路更加开阔了,应对更加准确,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思考也愈加深刻到位。它表明在面对全球挑战的进程中,中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有了日益明确的思路。“在破解食品安全全球挑战的进程中,中国正走在‘从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的正确道路上!’”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任筑山博士如是说。

    附件:   食品安全论坛新闻稿.doc

日期:2012-04-19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