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狭鳕协会(PCA)数据显示,2023年俄罗斯出口至中国的冷冻、初加工狭鳕同比下降12%,降至48.3万吨。这一趋势反映出中国加工企业对原料鱼的需求正在减弱,同时也揭示出中国作为全球水产加工中心的地位正在动摇。
PCA主席阿列克谢·布格拉克指出,加工需求下降的原因包括: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相较于越南、印度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竞争力下滑;再加上制裁压力、终端市场价格疲软等多重因素,中国加工企业难以维持传统模式。
与此同时,俄罗斯正迅速填补这一变化带来的空白。近四年对中国的深加工狭鳕产品出口增长了20倍,2023年出口狭鳕鱼片2.5万吨,鱼糜1.9万吨。布格拉克表示,这些产品正在挤压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尽管价格有所下降,但依靠更短、更便宜的物流链条,部分抵消了价格下滑带来的影响。
不过,他也警告称,这一趋势的可持续性仍需接受市场考验,尤其是在全球出口价格回升后,“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稳定性还未完全建立”。
此外,俄罗斯还计划拓展冷冻狭鳕鱼子市场。PCA正在推动一项年出口目标为5000吨的狭鳕鱼子推广计划,瞄准中国市场,尝试根据当地饮食偏好调整产品形式,与本地加工厂合作,并计划通过餐厅渠道进行推广。目前,中国市场尚未被大规模开发,PCA希望能够率先建立稳定的消费基础。
2024年,俄罗斯共出口狭鳕鱼子约3.7万吨,出口额达1.94亿美元,虽然出口量基本持平,但因价格下滑,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1%。目前,日韩仍是狭鳕鱼子的主要消费市场,但由于需求疲软,中国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