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11月29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3月玉米报收4.33美元/蒲,与比一周前下跌0.5%;美湾12月船期的2号黄玉米现货报价为每蒲5.0075美元,下跌1.9%。泛欧交易所3月玉米报收203.75欧元/吨,下跌3.6%;阿根廷玉米上河FOB报价为209美元,与上周持平;巴西B3交易所玉米期货报每袋72.77雷亚尔,下跌0.9%。
本周国际原油期货下跌。全球基准的2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报71.84美元/桶,比一周前下跌3.7%。周五美元指数报收105.828点,比一周前下跌1.56%。
特朗普威胁对头号玉米进口国墨西哥征收关税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周初表示,在他上任的第一天(1月20日),将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产品征收25%的关税。人们担心美国加征关税可能引起这些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性关税。本年度迄今,墨西哥一直是美国玉米的头号买家。截至11月21日,美国对墨西哥的玉米销售总量已达821万吨,比上年同期的780.2万吨增加5.3%,占到美国玉米出口销售总量的四分之一。迄今为止对墨西哥的玉米装运量达到510万吨,比上年同期的420万吨增加21.3%。
分析师指出,特朗普政府威胁征收关税,可能促使主要进口国在明年贸易战威胁之前提前补货。事实上,墨西哥买家已经在提前进口玉米。但是随着2024年第四季度展开,墨西哥玉米采购步伐将会放慢。
就中国而言,本年度迄今美国对华玉米销售总量(已经装船和尚未装船的销售量)仅为2.6万吨,同比降低97.7%,上周是同比降低97.4%。
分析师称,中国继续与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生产国达成协议,来应对美国的潜在关税。但是如果中国与特朗普系政府达成类似于2020年那样的贸易协议,中国将会购买更多美国玉米和大豆。这可能会支持玉米价格上涨。
美国玉米价格出口销售步伐继续领先
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周报显示,截至11月21日当周,美国2024/25年度玉米净销售量为106万吨,比上周低29%,比四周均值低46%。2025/26年度净销售量为6.7万吨,一周前为零。本年度迄今美国玉米销售总量3246万吨,同比提高32.7%。美国农业部预测美国玉米全年出口量同比提高1.4%。
美国农业部的单日出口销售报告显示,出口商周一报告向墨西哥销售454,090吨玉米,其中364,792吨在2024/25年度交货,剩余89,298吨在2025/26年度交货。
从出口报价来看,目前美国玉米价格最有吸引力。11月28日,美湾玉米FOB报价为每吨204美元,比一周前下跌5美元。巴西玉米在帕拉纳瓜港口的报价为211美元,下跌8美元。阿根廷玉米在上河报价为207美元,下跌2美元。11月29日乌克兰玉米FOB价为每吨219美元,比一周前上涨2美元。
南美降雨有助于玉米播种以及作物初期生长,巴西产量将创下历史新高
咨询机构AgroConsult本周预计2024/25年度巴西玉米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327亿吨,比上年的1.282亿吨增加3.5%。其中二季玉米产量将达到1.073亿吨,因为二季玉米种植面积将达到创纪录的1780万公顷,同比提高5%。2024/25年度巴西国内玉米消费量将提高到9520万吨,高于上年的8800万吨,这不仅因为巴西蛋白行业需求良好,也和玉米乙醇产能扩张有关。巴西玉米出口将提高到4200万吨,高于2023/24年度的3850万吨。
在阿根廷,阿根廷农业部在月报里预测2024/25年度阿根廷玉米播种面积不变,仍为940万公顷,比上年的1110万公顷减少15.3%。10月初降雨改善了土壤墒情,有助于玉米播种进度加快。迄今为止,玉米播种工作已完成45%,比上年同期高出5%。
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近来将玉米播种面积预测从800万公顷下调到780万公顷。
俄罗斯在2024/25年度下半年的玉米出口配额为零
周五,俄罗斯政府宣布2025年2月15日到6月30日期间的谷物出口配额为1100万吨,全部分配给小麦和混合麦,而玉米和大麦的出口配额为零。
乌克兰玉米收获即将结束
乌克兰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周四(11月28日),乌克兰收获了380万吨公顷玉米,相当于计划面积的96%,已收获玉米2420万吨。
全球玉米库存用量比为12年来最低值,玉米价格下行空间有限
从全球供需形势看,美国农业部在11月供需报告里预测2024/25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库存为3.0414亿吨,同比减少3.2%,全球玉米库存用量比为21.53%,略低于上月预测的21.78%,也低于上年的22.20%,低于10年均值24.70%,也是2013/14年度以来的最低库存用量比。这表明美国之外的全球玉米供需形势并没有那么宽松,因为乌克兰以及俄罗斯的玉米出口供应将显着收紧,欧洲玉米产量进一步下调,2024/25年度巴西玉米出口也将降至四年新低。从季节性角度看,随着美国玉米收获结束,季节性收获压力减弱,从现在到年底,很可能出现一波季节性反弹行情,反弹高度可能受到美国新政府的生物能源政策以及南美天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