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价格暴跌,关税成为“压死骆驼的泰山”
作为全球金枪鱼价格风向标的泰国曼谷,5月交货的鲣鱼报价已从4月的1740美元/吨滑落至1600美元/吨以下,大单最低成交价甚至触及1550美元/吨,创下年内新低。虽然节日因素曾短暂维持市场平稳,但美国的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最终击穿了贸易商的心理底线。
4月9日,美国宣布暂停对中国以外国家的高税率“对等关税”,但仅限90天,至7月9日结束。这一短暂“宽限期”并未带来实质性利好,反而让全球出口商陷入“抢时间”的恐慌节奏。越南、泰国等金枪鱼出口大国的加工商,纷纷在压力下争相压价出货,以规避潜在高税率风险。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10%的关税不是稻草,而是泰山。”目前金枪鱼产业链的三大阶段——捕捞与初加工、中段加工、终端市场——结构高度分化、利润极低,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独自承担这10%的成本飙升。根据参与捕捞和加工业务的从业者经验,每个环节的净利润都不超过10%,这意味着哪怕一个微调税率,都可能令整个产业断链。
产业链失衡,全球“鲣鱼价”滑落成新常态
不仅曼谷,连一直相对稳定的东太平洋、厄瓜多尔、西班牙等市场,也开始出现价格松动。其中,厄瓜多尔的鲣鱼维持在1650美元/吨,西班牙则略高,为1800欧元/吨;印度洋的鲣鱼MSC认证价则跌至1500欧元/吨。黄鳍金枪鱼方面,西班牙、意大利报价已出现松动迹象,由于产量上升及消费疲软,欧洲市场面临下行压力。
东南亚与非洲市场也未能幸免。菲律宾General Santos的鲣鱼出口价对欧盟为1785美元/吨,而对其他市场仅为1550美元/吨。BBin Ngà(科特迪瓦)因禁渔期导致供应减少,维持高价水平,但也只是暂时性的结构失衡。
这一切背后,是金枪鱼产业结构性的脆弱。2022年,全球金枪鱼总捕捞量达528万吨,其中用于罐头的鲣鱼、长鳍及部分黄鳍占比达76%。罐头金枪鱼不仅是食品蛋白的重要来源,更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就业与外汇创收的重要支柱。如今,当“曼谷价”被打下,产业信心也在迅速崩塌。
中国突围:产业链内循环或成重塑新引擎
在全球陷入低迷之际,中国作为新兴的金枪鱼消费与流通大国,也在经历从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转变。中国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在过去一年尝试开展超低温蓝鳍金枪鱼业务,采取“随行就市”的策略,在波动市场中求稳发展。虽然进口成本受制于汇率上涨,消费端又受限于经济下行,但中国在产业链上的潜力正逐渐释放。
正如行业资深人士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具备全球最勤劳的捕捞团队、最成熟的加工能力,唯独缺乏的是一个强大的内需市场。如果这场关税风暴能推动金枪鱼产业“内循环”机制的形成,那或将彻底打破长期受制于人、利润外流的困境。
写在世界金枪鱼日之后:一条鱼的命运,映射全球经济的未来
金枪鱼是唯一被联合国大会设立纪念日的鱼类,不仅因为其在食物链和营养供给中的关键地位,更因为其为全球数百万渔工提供了生计。而今,全球经济放缓、政治不确定性升高,金枪鱼正从曾经的“全球优等生”沦为高风险低利润的产业代表。
但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这场全球性的产业洗牌,也许正是中国金枪鱼产业摆脱依赖、加速自主化的拐点时机。
这是一场不能跪的博弈,也是一条鱼引发的全球产业自省。金枪鱼能否涅槃重生,不只是海洋经济的命运问题,更是世界经济重构下产业链韧性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