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出口大幅波动,市场份额趋于边缘化
数据显示,印尼对中国的白虾出口在1月大幅下滑,仅为1,079吨,同比下降32%。虽然2月出口出现激增至1,381吨,同比大幅增长631%,但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数极低影响。合计1-2月,印尼对中国的白虾出口总量为2,460吨,同比增长39%,但在其整体出口结构中仍占比极低,仅占总出口量的6.8%。
相比之下,美国继续稳居印尼虾类最大出口市场,1-2月累计出口达23,802吨,占比高达66%。同期对欧盟、加拿大等市场的出口增幅也相当显著:
产品结构升级拉动整体出口增长
印尼此次出口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高附加值产品,其中:
熟制与调味虾(Cooked & Marinated)出口达10,483吨,同比增长35%;
原料白虾(L. vannamei)出口17,660吨,同比增长23%;
裹粉虾(Breaded)出口1,490吨,同比增长16%。
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显示出印尼正在逐步摆脱对原料虾出口的依赖,转向更具附加值和市场粘性的加工虾类产品。
对中国出口为何低迷?
尽管数据表面上对中国出口同比有所上升,但其实际出口量远低于印尼其他主力市场。业内普遍认为,原因主要包括:
中国进口商偏好厄瓜多尔等低价冻虾资源,对印尼中高端产品接受度有限;
年中国市场库存高企,节后需求恢复缓慢,拖累2025年初采购节奏;
物流与清关因素影响印尼产品通关效率,影响出口积极性;
中国产品供应链价格敏感度高,限制高附加值产品拓展空间。
在当前全球市场重构的背景下,印尼对美欧等高附加值市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对中国的出口则呈现结构性边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