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缓和关税立场:出口中国水产品或见曙光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4月22日在一场闭门投资活动中坦言,目前美中相互加征的145%和125%关税“本质上是一场贸易禁运”,并直言“这不可持续”。他乐观认为中美局势将在“未来几个月内降温”。
随后,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回应称,美国对中国最终的关税“不会达到145%”,称两国关系“良好”,未来不会出现“强硬谈判”。这一表态,被市场解读为美方或将主动松动对中国农产品、水产品、肉类的进口限制,意图缓解国内通胀压力与行业反弹。
中国是美国水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此前因中国对美水产品征收高额反制关税(高达125%),导致美国出口商损失惨重,尤其是三文鱼、鲑鱼子、大比目鱼、龙虾等高附加值产品受到重创。
若美国关税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中国对美水产品进口的成本将降低,美国三文鱼、波士顿龙虾、阿拉斯加扇贝等产品或将在中国市场回暖。
中国水产出口美国依旧“冰封”:高税率+不确定性并存
然而,另一面,中国水产品出口美国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目前,中国出口美国的水产品仍处于145%-170%综合税率的严酷政策下,覆盖罗非鱼、叉尾鮰、鱿鱼、鲐鱼、三文鱼等主要品类。
海关朝令夕改,出口商陷入混乱:
· 美国CBP对“返销阿拉斯加原料水产品”执行逐案审查制度,让企业无法预判关税成本;
· 对中国产加工的鱼片(即便原料来自阿拉斯加),美方也多判定为中国原产,仍需征收高额关税;
· 美方尚未出台明确指南,导致大量订单被叫停或推迟执行。
多个出口企业已暂停生产线或转向其他市场。即便特朗普态度转变,尚无官方文件落实降税计划,中国出口商仍需面对“政策不确定性+客户观望+市场信心受损”三重打击。
中方态度明确:“不惹事、不怕事”,两手准备迎应变
4月23日,中国外交部回应特朗普讲话,强调“中方不愿打,也不怕打”,表示若美方愿谈,中方大门始终敞开,但必须基于“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
中方在反制中曾重点加税美国鸡肉、猪肉、水产品、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此次若贸易转暖,这些领域可能成为最先迎来缓和信号的重点行业。
然而,从过去经验来看,特朗普政策多变、反复加码,企业不应过度押宝于短期缓和,而应准备“两套预案”:
· 一方面强化内功,提升多元市场开拓能力;
· 一方面密切关注关税政策调整节奏,抓住可能出现的转圜窗口。
中美水产贸易何去何从?
特朗普态度转变,意味着美国可能为应对通胀和企业压力而缓和贸易战。然而,这一“缓和”是否能落实到具体水产品政策上,仍需观察。
对中国水产行业而言,出口美国仍处于高度不确定与结构性风险并存的阶段。在美方正式公布关税下调细则前,企业需警惕“舆论放松”与“政策现实”的错位。
稳扎稳打、主动布局,是中国水产企业应对大变局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