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第六届茶业大会在贵州江口开幕会上发布了《2024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分析报告》。报告以12万字详实内容、150余个数据表格及450余幅分析图表,系统梳理了近十年中国茶叶进出口全貌,不仅涵盖各省市、各茶类、各贸易伙伴的动态变化,更以数据为经纬,勾勒出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与趋势走向。
本期摘取了2024年安徽省出口茶叶情况分析,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提供,作者孙晨、陈方雅。
文章导览
2024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6.82万吨,出口额2.49亿美元,均价3.65美元/kg,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902.4亿元。
绿茶为最大出口茶类,出口量6.62万吨,占比97.07%,出口额2.38亿美元,占茶叶出口总额的95.58%
加纳是最大贸易伙伴,出口额9737.35万美元,出口量2.41万吨。
2024年安徽茶产业推进“三茶”统筹战略,优化茶园管理、加工升级及新式茶饮转型,释放夏秋茶潜力。当前面临成本压力及竞争加剧等挑战。未来将拓展贸易渠道、挖掘文化价值,强化产业链协同与科技赋能,以“科技+文化”双引擎提升竞争力。
安徽省茶叶进出口概况
2024年安徽茶叶出口量6.82万吨,同比增长1.36%;出口额2.49亿美元,同比下降0.58%;均价3.65美元/kg,下降1.91%。
2024年安徽省“三茶”统筹取得实效。安徽省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其中,开采茶园313.5万亩;干毛茶产量18.1万吨,同比增长2.9%;干毛茶产值239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在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深入、新式茶饮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夏秋茶产值增速达到9.2%。
安徽茶叶出口呈现高度集中的品类特征,绿茶占据绝对优势。数据显示,绿茶出口量达6.62万吨,占比97.07%;出口额2.38亿美元,占比95.58%。
安徽省已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67家,年营收超亿元企业达到19家。安徽“四大名茶”入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文化力指数评价前20位,品牌价值均超过45亿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902.4亿元。
一、主要做法和举措
巩固外贸发展,推动茶产业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响应5月21日“国际茶日”,连续5年举办“皖美茶香”国际茶日系列推介活动,促进国际采购商与茶叶产业主产县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安徽好茶进一步走出国门。组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亮相全国农交会国际合作展,以茶叶为代表,持续提升安徽省特色农产品曝光度。举办安徽国际茶旅大会,推动国内外、长三角地区茶商贸、茶文旅资源深度对接。
2024年安徽茶叶主要出口至加纳(出口额9737.35万美元/出口量2.41万吨)、毛里塔尼亚(4811.58万美元/1.19万吨)、阿尔及利亚(1993.25万美元/5472.98吨)等国。
二是培育优质主体。加强农业外贸主体培育,积极推进以茶叶为代表的安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企业参加SIAL国际食品展、香港美食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和贸促活动,帮助企业对接全球买家。
三是深入内外研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黄山等具有代表性农产品进出口企业,聚焦茶叶等优势产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突出示范带动,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一是推进试点示范。开展“三化”示范茶园建设,集成推广“茶-鹅生态种养”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茶叶等示范区单产较常规产区分别平均增产4.7%。
二是做好产销调度分析。会同省统计局农业处共同开展茶叶专题调研,掌握实际生产销售情况,做到应统尽统。
三是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防范和应对干旱、洪涝、低温等灾害风险,印发夏季、冬季《果园茶园管理技术指导意见》,组织专家赴皖南山区开展实地技术指导。在春茶生产关键时期,发布《春茶开采动态》4期,指导做好春茶生产。
突出市场导向,推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是加大“双招双引”。农夫山泉新式茶饮加工项目签约落户安徽省,霸王茶姬携手安徽省深加工企业,研发推出皖西黄大茶饮品。
二是突出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十五五”茶叶产业科技需求征集,择优向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推荐“十五五”重大课题。支持安徽农业大学牵头申报茶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申报、答辩等材料起草与修改。
三是强化品牌推介。支持安徽日报开展“徽茶融”宣传,“徽茶皖韵”抖音号吸粉1.1万人。组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广德黄金芽等品牌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宣传推介10余场,提升市场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多。进口国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定了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微生物指标等。如欧盟、日本等对茶叶的农残检测标准非常严格,企业面临过产品被退回、销毁等风险。
企业运营成本增高。原材料、人工、能耗、物流等成本快速增长,尤其是国际物流费用的波动,企业运营费用逐年提高,对于农业生产型企业影响较大。
市场竞争无序激烈。国内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茶叶产能过剩、茶叶价格偏低,茶农积极性受挫。全球市场中,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茶叶生产成本低,价格具有竞争力,对国内茶叶进出口企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拓宽茶产业贸易渠道。积极推进以茶叶为代表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茶叶产品出口附加值。加强农业外贸主体培育,加强对优质茶叶生产和外贸企业宣传推介。发挥优质企业“领头羊”作用,引领带动优势农产品出口。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茶业企业参加专业性国际展会和贸促活动,帮助茶业企业对接全球买家。
持续发掘徽茶文化内涵。千百年来,文化支撑起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内核和灵魂。茶产业要加快发展,文化要先行。徽茶名品众多、历史悠久,黄山更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应充分挖掘利用徽茶文化,讲好徽茶故事,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茶叶爱好者,打造采茶、制茶、品茶、购茶为一体的茶文化产业。
全面加强全产业链建设。学习借鉴福建高标准的有机茶园建设经验,大力推进安徽省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带动提升茶叶品质。积极适应茶产业市场新要求和茶叶消费新变化,将一二三产紧密结合,通过茶文化科普、茶制作体验和茶历史展示,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丰富茶产业内涵,延展茶产业链条。
大力实施科技兴茶。茶产业要实现“长青”,必须厚植于科技沃土,进而推动和支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推动生产经营主体、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等主体开展创新协作攻关和关键技术推广。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建立茶园数据监测管理体系,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和生产线,帮助企业节省人工和时间成本,保障茶叶品质,提升优质茶产量。做深做实产学研联合、种质资源保护与选育、现代茶业智慧园建设,进一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