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俄罗斯野生太平洋鲑鱼捕季正式开启(6月1日)只剩不到一个月,官方预测却泼来一盆冷水——2025年野生鲑鱼总产量或将大幅缩水。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预测不仅来自俄罗斯权威科研机构,甚至还指向一个更深层的隐患:全球变暖正悄然“杀死”鲑鱼的回游生存链。
但与此相对,俄罗斯渔业协会却发声质疑官方预测的准确性,科研界和产业界“打架”的背后,隐藏的是谁来为市场风险买单的问题。
俄罗斯联邦渔业与海洋研究所(VNIRO)预计,2025年全国野生鲑鱼总捕捞量为31.2万吨,虽然高于2022年和2024年的水平,但远低于2021年(60.9万吨)和2018年(67.8万吨)等“丰年”的数据。
关键数据分布如下:
鱼种 |
预计产量(吨) |
2024年实际产量(吨) |
变化趋势 |
粉鲑(Pink) |
189,000 |
136,220 |
↑ 增长 38.7% |
狗鲑(Chum) |
81,950 |
54,630 |
↑ 增长 50.0% |
紅鮭(Sockeye) |
31,320 |
35,948 |
↓ 下降 12.9% |
银鲑(Coho) |
8,270 |
|
— |
其他 |
750 |
|
— |
其中,粉鲑将继续占据总产量的六成以上,是俄罗斯鲑鱼出口的绝对主力。
从地区来看:
· 堪察加边疆区仍将是捕捞主力,预计产量达20万吨
· 萨哈林州预计6.2万吨
·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3.6万吨
VNIRO负责人柯隆钦(Kirill Kolonchin)坦言:“鲑鱼的存活率受全球变暖影响明显,2025年整体预期偏弱。”
然而,俄罗斯渔业联盟(VARPE)却对该预测持保留态度。协会主席German Zverev表示:“鉴于近几年科学预测反复‘翻车’,渔民们对这些数据只能‘谨慎参考’。”
例如2024年,VNIRO预测捕量为32万吨,最终实际仅为23.55万吨,足足低了将近三成,引发业内对科研模型准确性的持续质疑。
科学预测保守,渔业不认账,问题到底出在哪?
一方面,VNIRO基于生态模型和回游数据做出的预警,揭示了一个长期趋势:气候变化正压缩鲑鱼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产业界看重“经验法则”和“开捕实际”,认为市场信心不能建立在“保守数据”上。
这不是科学与实业的对立,而是对鲑鱼资源管理责任边界的再讨论:当市场需要稳定供给,科学界是否应更透明、动态地修正预测?当风险真实存在,产业又该如何更早转向风险管理与市场预警?
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预测准不准”,而是全球市场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迎接“鲑鱼新周期”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