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历过三轮、累计高达145%甚至更高税率打击的中国水产出口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转折点。
水产贸易成“牺牲品”,企业苦撑待变
自特朗普政府实施“对等关税”以来,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罗非鱼、叉尾鮰、鲑鱼、虾类等核心水产品几乎全部被列入高关税清单,综合税率高达145%以上。大量订单被冻结、企业利润被压缩至极限,水产加工厂被迫停工减产,不少出口商“持单观望”,更有一批企业选择退出美国市场。
尽管美方在4月短暂表示暂停对部分国家征收高关税,但对中国的政策并未放松,使得水产品作为对美出口重灾区之一,始终未迎来真正的“复苏窗口”。
美方主动求谈,中方“听其言,观其行”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回应中强调,此次会谈是在中方“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
他指出,美方需认识到其单边关税措施对自身与全球经贸的破坏性影响,若真有意谈判,就应拿出诚意,“纠正错误做法,与中方相向而行”。如果“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意图继续胁迫施压,中方绝不会接受,更不会以牺牲原则来换取短期协议。
这番话虽言辞坚定,但也留有空间,释放出中方愿意“谈”的积极信号——只要前提是平等互利、尊重规则。
水产贸易恢复仍需“看进展”
此次中美重启会谈,对水产贸易来说是否意味着立刻“恢复正常”?答案仍需时间验证。
专家指出,高关税并非一次性出台,而是“逐级叠加”形成的复杂结构,短期内全面取消难度极大,较可能采取“阶段性撤除”方式,优先针对民生类和对本国企业打击严重的商品,比如农产品、水产品等。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对美水产出口额约为22亿美元,而美国则是中国海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恢复正常贸易对中美双方都是迫切需求。
写在最后:机会浮现,仍需冷静应对
中美高层经贸会谈的重启,为陷入冰封期的中国水产对美出口带来了一丝转机。但真正的“解冻”,还需建立在实质性谈判成果基础之上。
从“零订单”到“重启发货”,从“观望停单”到“买方愿承担关税”,市场已经显露出“不可替代的中国供应链”优势。而今,若政策层面能逐步向好,水产行业或将率先感受到春意。
不过,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言:“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在期待转机的同时,仍需做好两手准备,确保在不确定性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