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食品中有“XX剂”,许多人反应出奇一致:人工的,少吃!
最近,甜味剂争议再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告:阿斯巴甜对人体致癌“证据有限”(limited evidence),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这更是引发对“XX剂”的连带反应:“你看,果然吧!还得少吃。”
【省流版】
“甜味剂”也称“代糖”,既有人造的,也有天然提取的,如木糖醇、赤藓糖醇。
除了阿斯巴甜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其他甜味剂并没有证据表明其明确致癌性。
购买合格产品,糖尿病患者等控糖人士可放心食用。
甜味剂,也叫“代糖”,顾名思义是用来代替蔗糖使食品和饮料变甜的物质。其甜度常常数倍、乃至数万倍于蔗糖。因此,要达到同样甜度,其用量往往只需微量或少量,就可以在保持甜度的同时,大大减少相较于糖分摄入的能量。
甜味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没错!
我国食品添加剂经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使用批准,其安全性经严格论证,毋庸置疑,前提是合规使用。包括阿斯巴甜在内的甜味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了其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等,且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甜味剂都是化学成分——不好?
且不说整个世界的所有物质都是化学的成分,如水的化学名是“一氧化二氢(H2O)”,食盐叫“氯化钠(NaCl)”,蔗糖叫“β-D-呋喃果糖基-α-D-吡喃葡萄糖苷(C12H22O11)”……更何况甜味剂也不全是人造的,也有从天然生物中提取出来的。
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甜味剂
木糖醇
——最著名的甜味剂
木糖醇并不是人造的化学合成物质,而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和甘蔗渣等植物原料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成分。甜度是蔗糖的1.2倍,安全性高,营养素相对低,但是吃多了会导致腹泻,因此限制了它在代糖界的发展。它主要在口香糖业大显身手,发挥其不致龋、防龋齿的作用。
赤藓糖醇
——网红饮料的门面担当
赤藓糖醇也不是人造的,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是含量极低,目前通过采用小麦、玉米等淀粉经微生物发酵技术而大量生产。它安全性高,热量几乎为零,但是甜度只有蔗糖的六七成,需要和其他甜味剂配合使用。
糖精
——最老牌的人造甜味剂
说到糖精,它确实曾背负致癌“恶名”,遭人唾弃,现在被正名还以清白。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没错,就是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物的同一家机构)将糖精从“可疑致癌物”名单中下移到“不能确定致癌或不致癌”的待定目录中。
1879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实验室工作的化学家偶然从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炼出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物质,并发现其有着优于蔗糖数百倍的甜味。随后,其中一位俄国裔的化学家申请了发明专利,他在移居德国后开设工厂,大量生产这种低成本、高甜度的糖精,凭借硬实力打造了无网时代的“网红”,这位俄国裔的化学家也因此发家致富。
作为元老级的初代人造甜味剂,糖精的缺点也很明显,甜味过后就会感觉出轻微的苦味和金属味,误用而导致过量食用(5克以上)或者与鸡蛋同食都会引发中毒,乃至死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某项实验动物研究表明,长期食用糖精与膀胱癌的发生有关,尤其是雄性大鼠。但是机理研究推断结果只适用于大鼠,不能机械地套用在人身上。迄今为止,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可靠一致的证据,来表明糖精与膀胱癌的发病风险有关。
甜蜜素
——糖精伴侣
相对于大名鼎鼎的糖精,甜蜜素可谓籍籍无名,但实际在市场上买到的“糖精”,其中90%的成分是甜蜜素,这是怎么回事呢?
甜蜜素是在1937年被发现的,化学名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其甜度是蔗糖的30多倍。相比糖精,其后苦味低,但是甜度不高,所以有人想到了二者混合使用,还研制出了甜蜜素与糖精10:1的最佳配比,产品风味效果最好。不久后,市场上开始大量使用这种配比的混合甜味剂,加上科学家们在动物实验中也用它,还得出了上文中“导致雄性大鼠膀胱癌”的结论,且该混合甜味剂中甜蜜素的占比大,所以甜蜜素首先被扣上了“致癌”的帽子,它最早在美国1970年就被禁止使用,其他国家纷纷效法。后来,两者分离的研究才为甜蜜素“洗冤”:甜蜜素既不是致癌物,也不是能够增强致癌效果的物质,于是许多国家又陆续撤销禁令(除了美国)。
在我国,从1990年代开始对糖精和甜蜜素采取严厉的限制使用、限制销售措施,对市场滥用行为开展严格监管和严肃查处。
三氯蔗糖
——网红饮料的幕后英雄
三氯蔗糖是甜味剂中的后起之秀,人称“超甜蔗糖”,比蔗糖甜600倍。由英国科学家于1976年利用蔗糖制成,又称“蔗糖精”。虽然相关网红产品进行广告宣传时,将光环全部加在赤藓糖醇身上,但其实,三氯蔗糖才是甜蜜的核心灵魂。
三氯蔗糖到1980年代末才在欧洲许可上市,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完成了110项安全性研究后,才在美国获得批准。但在2016年,《国际职业与环境卫生杂志》报道了一项研究,发现喂食大剂量三氯蔗糖的雄性小鼠的血液肿瘤发病风险增加。专家们一看,做这个实验的就是那位十年前给大鼠喂食大剂量阿斯巴甜的意大利科学家Morando Soffritti,依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只是大鼠换成了小鼠、阿斯巴甜换成了三氯蔗糖,最后对安全的定论再次以实验存在重大缺陷为由而被驳回。
此外,获准上市的人造甜味剂还有:
与阿斯巴甜极其相似的安赛蜜(乙酰磺胺酸钾)
比三氯蔗糖还要甜10多倍的纽甜
比纽甜还甜2倍的爱德万甜
……
无论江湖上有多少传闻和反面评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至今只将阿斯巴甜和糖精列入致癌物名录。
总的来说,在国家法律法规监管和安全标准规定下,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合理食用“代糖”食品值得推荐。在购买时,务必选择正规渠道,查看食品标签。没有标签的“代糖”食品,不建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