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美国冰淇淋污染事件已导致1人死亡!夏季应特别当心单增李斯特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2-08-03 16:23 来源:上海疾控微信号 作者:  浏览:622 原文:
核心提示: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于当地时间7月2日发布调查结果:由于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冰淇淋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该暴发事件已在10个州造成共23人患病,其中1人死亡,22人住院治疗,目前该起暴发事件仍在调查中。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于当地时间7月2日发布调查结果:由于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冰淇淋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该暴发事件已在10个州造成共23人患病,其中1人死亡,22人住院治疗,目前该起暴发事件仍在调查中。
 
  看到这则消息,疾控君联想到2015年美国暴发的由单增李斯特菌污染“Blue Bell”牌冰淇淋引起的暴发事件,当时波及了4个州,最终导致3人死亡。
 
  吃冰淇淋居然会危及生命?这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这背后的元凶其实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致病菌。
 
  很多研究表明,单增李斯特菌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例如,2018年一名孕妇由于感染单增李斯特菌而导致早产,专业人员在该孕妇家里的冰箱内和厨房环境样本中均检出了单增李斯特菌 。

  单增李斯特菌的可怕之处

  低温也可繁殖,致病力强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阳性菌,兼性厌氧,不产芽孢,可以运动。该菌为嗜冷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44℃,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37℃,但在7-10℃还是能保持较快的繁殖速度。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能引起人、畜的李氏特菌病,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及免疫系统损伤或缺陷者等,感染后可出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症。
 
  由于该菌较强的致病力,目前没有志愿者愿意参与人体试验,所以暂无该菌感染最低剂量的数据。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分析,对于免疫力低下者,最小感染剂量估计为100-1000个细菌。
 
  对免疫力低下人群伤害性更大
 
  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发热性肠胃炎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但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症的形成机制主要与个体差异有关,通常在感染后的1-7天内表现出症状,包括流感样症状并伴有轻微发热,腹部痉挛和腹泻等。
 
  感染后导致的侵袭性系统疾病易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包括孕妇、胎儿、婴幼儿,老年人及服用特殊药物的人群,会导致妊娠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不明原因脓毒症。
 
  感染孕妇后,可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一旦孕妇感染单增李斯特菌,本人的症状通常较轻,但可累及胎儿或者新生儿,导致流产、死胎或新生儿败血症。胎儿更容易受到单增李斯特菌的侵袭,这与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机制有关。
 
  如下图所示,该菌在经口摄入后随血流进入肝脏、脾以及淋巴结,可在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中生存。如果是持续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可能会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并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膜炎和脑干的炎症。在孕妇体内,单增李斯特菌能够穿过胎盘屏障而感染胎儿,引起流产和死胎。
 
  该病在胎儿、新生儿、免疫力低下者中死亡率相当高。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风险评估报告中指出,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疾病的平均死亡率为20-30%。

  高危人群应避免进食生冷食品
 
  由于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要想把它从食品中完全消除几乎是不可能的,熟肉制品、生食蔬菜、生食水产品、凉拌菜、冷冻饮品这些都是容易被污染的高危食品。
 
  孕妇、老年人和免疫力缺陷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进食上述高危食品。
 
  由于单增李斯特菌早期感染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一旦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应及时就诊。
 
  预防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措施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严格监控,避免加工环节污染当然是源头防制的关键。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该多个心眼,毕竟食物是吃进自己的肚子里。
 
  动物性食品应充分煮熟。
 
  食用生的蔬菜前要清洗干净,可先用干净的水浸泡数分钟,再用干净的流水仔细冲洗。
 
  不可食用原料乳(未经处理的生牛奶)或由其制作的食品。
 
  生的食材和熟食要分开放置和加工。
 
  处理完生食后应及时清洗刀具、案板和手。
 
  孕妇、老年人和免疫力缺陷人群应尽可能避免进食散装肉类熟食(或彻底加热后再食用)、生食水产品、凉拌菜、冷冻饮品等高危食品。
 
  参考文献:

  [1]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色农业与食物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国冰淇淋/雪糕/行业趋势报告, 2022.

  [2] 肖贵勇,马晓曼,王佳佳等。一例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溯源调查及发病机制探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2):287-291.
日期:2022-08-03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