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日,台湾地区"行政院"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发出署授食字第1011303810函,对"降低食品中含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含量的作业指引(草案)"征询公众意见。
食品药物管理局于2012年11月14日召开专家咨议会议,针对食品产业的制程及品管,订定降低食品中含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的作业指引草案,并优先针对苯并芘(Benzo[a]pyrene,简称BaP)提出监测指标值,供食品产业自主品管的参考。
食品药物管理局指出,由于食品经正常的干燥、烧烤或烟熏等加工过程,均可能产生微量PAHs,国际上是以苯并芘作为PAHs污染物质的指标。苯并芘虽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列为一级致癌物,目前国际间并没有确切的研究证实经过摄食暴露苯并芘会直接导致人类癌症,苯并芘于人体中可经代谢而排出,于动物试验中显示两周内会排除,代谢率非常高;而美国过去曾针对消防队员进行体内PAHs含量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人体内白血球因苯并芘而导致的感染是具有可逆性的。实际上,人体透过污染空气吸入而暴露PAHs的风险远大于经由食物的暴露。
食品药物管理局邀集包括食品卫生安全、医界、毒物、药理、公卫等领域专家共15人,讨论台湾地区对食品中含有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PAHs)的管理策略。会议讨论结论包含:建议可优先针对食品产业的制程及品管订定降低PAHs含量的作业指引,提供食品产业自订预防或改善产品因加工制程产生微量PAHs的操作规范,并提出品管监测指标及行动准则供业者参考;经"国内外"健康风险评估信息显示,目前尚无订定食品中PAHs限量标准的必要;建议持续办理食品中PAHs含量调查,特别优先调查烟熏食品;以及建议加强民众的教育倡导。
该指引草案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