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食品添加剂亟须“验明正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1-04-22 11:48 来源:大河报  浏览:173  原文:
核心提示:公开添加剂真实的身份,同时加大违规逾矩者的法律成本,不仅有助于添加剂以一种更透明的姿态接受公众的检视,同时有助于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重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食品添加剂

    公开添加剂真实的身份,同时加大违规逾矩者的法律成本,不仅有助于添加剂以一种更透明的姿态接受公众的检视,同时有助于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重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牛肉膏"接踵而至,伴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各级职能部门纷纷因此闻风而动--

    卫生部等五部委日前下发公告,三聚氰胺限量值标准从乳制品扩展到整个食品行业。规定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这是我国首次公布三聚氰胺在所有食品中的限量值,高出者将一律禁售。"牛肉膏"沸沸扬扬之际,佛山市南海区黑心商人更用硼砂将猪肉变成牛肉。近日,佛山市南海区检察院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批捕了犯罪嫌疑人。

    纵观近年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大多与添加剂密切相关,乃至于添加剂俨然成为不少市民眼中的洪水猛兽。实际上,添加剂本身并没有原罪--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添加剂可能就不会有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业,因为合理使用添加剂不仅可以改善或提高食品营养价值,而且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或者储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添加剂就可以随意添加,作为消费者,公众首先希望了解的是,这些令人感觉熟悉而又陌生的化学名词,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原因出现在食品中,又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各类食品添加剂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有多少消费者能够真正搞明白,这些陌生的名词背后到底对应着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以及这些化学物质为什么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我们的口中?对于有外包装的产品来说,添加剂必须以强制性标准的形式在产品包装上予以显示,即使如此,公众也很难从那些不知何物的添加剂中获取太多信息,遑论那些根本就没有外包装的食品!

    最近发生的数起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例外发生在那些没有外包装的食品上,由此大大加剧了公众对添加剂本身的恐慌--当添加剂位于明处时尚不足以赢得公众的信任,那么,当其遮遮掩掩潜伏在暗处时,如何叫消费者坦然面对?

    资料显示,全世界食品添加剂种类约有14000种,我国允许使用的有近2000种。显而易见,数量如此巨大的食品添加剂,想要叫公众全部认清其庐山真面目,几乎是不可能的。每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职能部门总会适时发出消费预警,将惹事的添加剂列入黑名单或限制其使用范围,问题的关键是,食品添加剂范围实在太过广泛,亡羊补牢式提醒很难做到一劳永逸。

    其实,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名单是经过专家论证以及科学风险评估的,那么,除了告诉消费者最终结果之外,论证与评估的详细过程和数字依据能否适时对外公布,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呢?如此群策群力,恐比职能部门疲于奔命地查遗补漏简单有效得多。

    当然,加大对违规甚至违法使用添加剂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增加其风险成本,才是解决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果说佛山此次重拳出击鱼目混珠者,触及了解决此类问题要害的话,以一种更加宽泛的视野去衡量,类似举措正在成为一种全国性趋势--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通知要求,严禁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

    公开添加剂真实的身份,同时加大违规逾矩者的法律成本,不仅有助于添加剂以一种更透明的姿态接受公众的检视,同时有助于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重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确信,被强制要求标注在食品外包装上的是商家的信誉保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质检承诺,而不是一行如堕五里雾中的化学名词。

日期:2011-04-22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