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只追求肉牛品种而不重视营养供给的情况。然而要发展肉牛业,必须解决“车与路”的关系,有好车而没有好路,车就跑不起来。同样,只追求好牛而不重视饲养饲料条件,肉牛业也发展不起来。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瑜
嘉宾:法国农业科学院院士 纳维勒
长期以来,在中国广大农区,农民养牛主要为耕田,而不是为了吃肉,也就谈不上肉牛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强调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以来,我国肉牛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逐步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南和西部四大肉牛产区。2005年,全国肉牛存栏1.06亿头,出栏5390万头,位居世界第一;牛肉总产量716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位。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城的加快,我国传统上“以耕代牧”的肉牛饲养模式受到冲击,而比较效益低则促使更多农民放弃养牛而进城务工,这就导致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形势严峻,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大量宰杀母牛和犊牛的现象,肉牛存栏量大幅下降,绝大多数肉牛屠宰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牛肉的市场价格持续攀升。如何使我国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如何保障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已经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35年如一日”推动中法肉牛合作和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的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法方主任路易·德·纳维勒。
主持人:您好,纳维勒院士。从1974年至今,您在中法肉牛合作领域已经耕耘了整整35年。在这35年里,中国的肉牛养殖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拖拉机的普及,“以耕代牧”的传统养殖方式受到挑战,农村里养牛的越来越少,养的牛也越来越少。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状的?
纳维勒:在耕地方面,拖拉机的效率更高,因此更具有吸引力,但是我们应该让农民认识到牛和拖拉机并不能完全等同,除了耕地,牛还具有提供牛奶、肉类产品等其他功用。作为一种天然的、健康的肉类,牛肉对城市里那些有购买能力、注重健康的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养牛可以促进农业系统内部的循环,牛的粪便能使中国的土地更加肥沃,也更有利于生态保护。如果有了拖拉机就不再养牛,这就不对了。事实上,肉牛业恰恰是可以帮助穷人脱贫致富,可以让青年农民留在土地上的事业。
我生活在法国中部,那里和中国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我们培养农民发展专业化养殖,这种方式不仅在法国得到了认同,而且引起了阿根廷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兴趣。随着专业化养殖的发展,在法国,放养的肉牛饲养方式已经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化的饲养场。当然,肉牛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就像以前中国领导人说“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每个中国人每天早上都能喝一杯牛奶”,自此以后中国的奶业就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样,现在也需要中国的领导人关注肉牛的生产。中国的养牛业需要“两条腿走路”,不光要发展专业化的奶牛养殖,也要有专业化的肉牛养殖。
主持人:发展专业化的肉牛养殖,中国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纳维勒:中国的肉牛业不必从零搞起,而应当学习法国等肉牛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以产业链为主线。国外先进的肉牛生产体系包括种牛、带犊母牛、架子牛、育肥牛饲养、屠宰分割、物流配送、超市消费等产业链环节的有效组织与衔接。
在法国,所有牛肉都是可追溯的,这有利于食品安全和肉质提高。当然,可追溯制度是服务于消费者和食品监管者的,这与农民的想法相悖,因为农民“不想被监管”,所以这一制度执行起来并不容易。然而,如果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更多的钱,那么对农民也是有益的。借鉴法国肉牛追溯管理的成功经验,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已经于2007年开始建立全国肉牛身份识别与追溯管理技术系统,以实现肉牛在农户、育肥场、屠宰分割厂、流通市场环节可追溯管理的技术集成,并在北京、吉林、陕西、广西等省区的部分肉牛养殖和屠宰企业实现可追溯管理试验示范。
中国要想建立肉牛业产业链,还必须解决第一线养殖农民的技术和管理培训问题。去年10月,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全国肉牛身份识别技术培训班,邀请2名法方肉牛专家和3名中方专家,为40多名学员培训了肉牛身份识别与追溯管理的技术细节和软件应用,解决了肉牛饲养中耳标脱落、信息断档和上传等实际问题。今年3月份,我们又组织了一些肉牛企业家到法国参加短期技术培训计划,旨在缩短中国肉牛企业在牛肉分割、熟食加工、肉牛育肥、追溯管理等技术与法国和欧洲的差距。这些培训很受农民和企业的欢迎,但和中国为数众多的养牛者相比,接受培训的人还是太少了。在这方面,需要国家政策层面上有一个整体性的计划和项目。我们在全球64个国家推广利木赞肉牛养殖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很多国家都是这样解决的。
主持人:近年来,肉牛饲养所需的玉米等饲料价格的上涨使肉牛养殖成本不断提高,不仅让农民觉得“养牛不赚钱”而放弃养牛,也推高了牛肉价格,进而影响到城市消费。在法国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纳维勒:对中国的肉牛养殖业来说,饲料也是一个核心问题。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只追求肉牛品种而不重视营养供给的情况。然而要发展肉牛业,必须解决“车与路”的关系,有好车而没有好路,车就跑不起来。同样,只追求好牛而不重视饲养饲料条件,肉牛业也发展不起来。为了解决肉牛养殖的饲料问题,法国政府对农民有专门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在丘陵、荒山地区种草。另外,我们还采取灵活的变通手段,比如说通过树叶等的综合利用来解决饲料供给及饲料营养问题。
现在,肉牛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牛肉的价格比其他肉类价格高,不只中国如此。根据我们的调查,即使在欧洲,也只有30%的消费者是根据性价比来买牛肉的,其余70%的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在这方面,中国应当学习法国和其他肉牛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改变营销策略。我们的销售重点应该是瞄准这30%的特定消费群体,即那些有购买能力、追求健康的草食肉类的消费者,通过向他们销售最货真价实的牛肉及其生产过程,将生产者、加工者和消费者整合成一个链条。只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这样的链条,尽管牛肉的价格高,养殖者的收益也有保证。
主持人:改革开放以来,您先后20多次来中国考察肉牛养殖并为中国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是什么让您克服种种困难做到这一切的?对中国那些有志于发展专业化肉牛养殖的农民来说,您有什么建议?
纳维勒:我是一个农民,我要做的,就是要农民跟我一起学会养牛。我要用农民的语言传授给他们复杂的知识。不光是法国的农民,也包括中国的农民。哪里有牛,哪里就有我。
我感觉做一个专业的养殖者非常难,因为他受制于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降水量、日照、干旱等,但畜牧养殖也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激动的行业。要成为一个好的肉牛养殖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要学会适应,比如对手头已有的资源进行改造,采用多种灵活的手段来解决肉牛的饲料营养问题;其次要考虑健康和卫生问题,如果肉牛发生了健康问题,多年的养殖努力都会付之东流,因此养殖者要具备相关的卫生知识;再次要改良基因,好的肉牛品种能够使育肥期大大缩短,从而降低饲养成本;最后还要掌握一些会计知识,将前面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考虑怎样才能使养殖收益最大化。另外,还需要很强的沟通和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