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在我国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早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就把葡萄酒及其酿造技术带回了中国。经过如此长久的历史,为什么葡萄酒在我国依然没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呢?
主要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旧时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手工业者不受重视,而葡萄酒又适合于小规模酿造,因此受到了很大局限,加上运输业并不发达,没有办法建立一个较完善的销售或推广体系。其次,葡萄的种植技术在我国普及得较晚,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更愿意选择种植粮食,酿造白酒或黄酒。虽然在元代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较具规模的葡萄种植区,但相对于我国的人口与面积来说,这些早期的葡萄酒园还无法起到推动葡萄酒发展的作用。最后,由于以上两点的限制,造成了我国早期的葡萄酒价格过高,正常人无法消受。宋代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将军百战竟不候,伯良一斛得凉州”的诗句,正体现了葡萄酒从汉代开始就是一种贵重的礼品,这一现象虽然奠定了葡萄酒的高贵形象,但同时也阻挡了其普及化的道路。葡萄酒在我国一直被认作是外来酒,直到19世纪末,中国才建立起第一家比较正规的葡萄酒厂。
本世纪伊始,中国成为了国际上公认的葡萄酒贸易大国。短短数十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惊人的,但这也只能说明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并不能证明中国葡萄酒已经有了显著的地位。在我国,葡萄酒的出口量远不及进口,这说明仅在本国内,土产葡萄酒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销售效果。
目前在国际市场,法国葡萄酒一直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其著名的Bordeaux 地区所产葡萄酒,更是以每秒钟15瓶的速度在世界各地大量销售。能有这样的地位,正是因为长久以来,法国葡萄酒不但质量口感一流,深受全世界饮酒者的喜爱,其自身在本国的市场占有率也是众多葡萄酒产地国中最高的一个。中国人口数量大约是法国人的28倍,但一个法国人平均一年要饮用55升葡萄酒,而中国只有1.5升。这一数字的比较告诉我们,法国的葡萄酒商几乎不必担心出口销量问题,因为很多法国人一生从未饮用过其他国家的葡萄酒。
近年来,许多国内葡萄酒厂不惜重金聘请国际著名品酒师或酿造师,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品质鉴定,一些较具权威的国际葡萄酒评比大赛上,也频频出现中国葡萄酒的影子。但尽管如此,为何我们的葡萄酒地位依然没有一个明显的飞跃?抛去历史的优劣势不说,中国葡萄酒较“质”更输于“量”,要想在国际上打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首先在本国将自己的产品大面积普及,这样才有与其他产酒大国竞争的资本。有些评论家指出,中国人能接受啤酒已属奇迹,普及葡萄酒,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而已。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无法在自己的国家普及葡萄酒,那倒不如干脆放弃葡萄酒行业,世界上有很多葡萄酒进口大国都没有自己的产品。
既然我们拥有别国无法比拟的气候和土壤优势,那么做好葡萄酒,让国民接受我们自己的产品又怎么会只是一个梦想呢?目前中国人还没有将葡萄酒融入日常生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葡萄酒产业过早将大量金钱投入到创造虚无缥缈的顶级品质上,这一做法不仅限制了产量,同时也提高了价钱,再加上奢华的包装,瓶装葡萄酒对于普通工薪层只是节假日才能小酌一杯的奢侈品,而一些小酒厂生产的廉价葡萄酒又没有办法达到一个最基本的品质,从而导致了国民对葡萄酒认识的误区。
中国葡萄酒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一切都应该先从本国入手,没有一个强大的自销后盾,跻身国际高端地位,就只是空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