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数字解读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07-09-04 14:00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浏览:456  原文:
核心提示: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7日发表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从食品生产和质量概况、食品监管体制和监管工作、进出口食品的监管等方面对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做了介绍和说明。通过白皮书中的一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7日发表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从食品生产和质量概况、食品监管体制和监管工作、进出口食品的监管等方面对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做了介绍和说明。通过白皮书中的一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政府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做出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

  多年来,我国政府立足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

  白皮书说,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经过努力,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显著好转。”通过以下数据便可见一斑。

  立案查处违法案值4.5亿元

  2006年,中国质检部门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4.9万起,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金额4.5亿元人民币。工商部门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检查重点食品市场1.6万个,检查食品经营主体1040万户次,取缔无照经营15.18万户,吊销营业执照4629户,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6.8万件。

  白皮书指出,为解决一些地区、一些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中国全面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区域整治。

  中国组织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围绕确定的重点区域、重点加工点、重点加工户及加工的食品,采取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加强标准和检测等技术力量建设、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推动组建食品行业协会、加大执法打假力度等措施,解决了一批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问题。

  同时,质检、工商等部门不断加大食品执法打假工作力度,以食品质量安全为主线,突出生产加工源头,部署开展专项执法打假行动,严厉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证照皆无的制假制劣黑窝点。

  监督抽查食品11104批次

  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中国政府共对7880家企业的11104批次食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对抽查中发现有问题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加大了整改、处罚的力度。对抽查中发现质量问题严重的355家企业公开曝光。

  中国加大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力度,通过加大抽查频次,扩大抽查覆盖面,基本实现了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个行业的目标。白皮书介绍,中国政府对食品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近年来,重点抽查了乳制品、肉制品、茶叶、饮料、粮油等日常消费的主要食品。重点对食品生产集中地的企业、小作坊进行了抽查。重点检验了食品的微生物、添加剂、重金属等卫生指标。并对质量不稳定的小企业重点进行了跟踪抽查。

  作坊平均抽样合格率达70.4%

  经过整治,2006年,中国食品小作坊的平均抽样合格率提高到70.4%。截至2007年6月底,已取缔5631家,强制停产8814家,5385家整改后达到准入要求。

  白皮书说,中国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专项整治力度,对小企业小作坊重点实施了4个方面的监管:基本条件改造,达不到要求的不得生产;限制销售范围,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销售范围不得超出乡镇行政区域,不准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严格限制预包装,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在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之前不得使用相应包装,防止其乔装打扮混入市场;公开承诺,小作坊必须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添加剂,不使用回收食品作原料,产品不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不超出承诺区域销售,确保食品达到最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获证食品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截至2007年上半年,国家相关部门共向生产企业颁发了10.7万张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食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同类食品的90%以上。截至2007年6月底,共撤回、撤销、吊销和注销了1276张生产达不到标准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白皮书中谈到,中国重视食品监管,建立并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中国政府于2001年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主要包括3项内容:生产许可制度,即要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具备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检验设备与能力等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备条件;强制检验制度,即要求企业履行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方能出厂销售的法律义务;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即要求企业对合格食品加贴QS(质量安全)标志,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承诺。

  列入“黑名单”企业共55家

  对于发生严重质量违规问题或逃避检验检疫,以及有欺骗检验检疫机构行为的出口企业,中国政府在依法处罚的同时,列入违规企业名单上网公布。截至目前,列入这一“黑名单”的企业共55家。

  中国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红黑榜制度。

  白皮书说,中国大力实施扶优扶强措施,采取政策、行政、经济的手段,对重信誉、讲诚信的企业给予激励,努力营造食品安全的诚信环境,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逐步完善食品安全诚信运行机制,全面发挥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

  白皮书指出,中国加强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建设,推行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重点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做到掌握情况,监管有效。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用最新网络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实施电子监管网终端查询,及时、有效地辨别食品真伪,维护了消费者利益。

  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800余项

  目前,中国已发布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18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2900余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634项。

  为解决食品安全标准之间存在的交叉重复、层次不清等问题,共对1800余项国家标准、2500余项行业标准、7000余项地方标准及14万多项企业标准进行了清理,废止了530多项国标和行标。

  与此同时,加快了标准制修订工作,对246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开展了修订,新制定了200多项国家标准,下达了280余项国家标准制定计划。加大标准的宣传、推行力度,促进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标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中国食品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食品标准化工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各相关部门负责草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立项、统一审查、统一编号、统一批准发布。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相对合理、具有一定配套性和完整性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包括了农产品(21.90,0.00,0.00%)产地环境,灌溉水质,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准则,动植物检疫规程,良好农业操作规范,食品中农药、兽药、污染物、有害微生物等限量标准,食品添加剂及使用标准,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特殊膳食食品标准,食品标签标识标准,食品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标准,以及食品检测方法标准等方面,涉及粮食、油料、水果蔬菜及制品、乳与乳制品、肉禽蛋及制品、水产品、饮料酒、调味品、婴幼儿食品等可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基本涵盖了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到最终消费的各个环节。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区16030个

  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区16030个,确定食品安全专职监督员25346人,聘请政府协管员72474人,聘请社会信息员106573人。2006年,各级质检部门共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90万次巡查。

  建立并实施了以“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三员四定”即按照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方式,确定质检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员到乡镇(办事处)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具体监管工作,乡镇政府协管员协助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社会信息员收集提供各种食品质量安全违法信息。“三进四图”即进村、进户、进企业,调查摸底,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制定企业变化动态图、食品行业分布图、监管责任落实图、食品安全警示图,实施动态监管。“两书一报告”即政府签订责任书,企业签订承诺书,质检部门定期写出食品安全报告。

  白皮书在结尾总结指出,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直接、最重要的消费品。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多年来为提高食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维护了中国人民和各国消费者的利益。

  但同时必须看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包括标准水平和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提高食品质量任重道远。

  实现食品质量安全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与合作,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日期:2007-09-04
 
 地区: 中国
 行业: 进出口
 标签: 出口 国务院 监管 食品生产 食品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