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差异明显,多地产量创低
尽管整体形势严峻,不同地区的捕捞表现却呈现出显著差异:
· 北后志地区虽略有起色,累计捕捞328吨,同比增长33%,但仍远低于历史平均。其中,小樽市渔协捕捞214吨,为区域贡献最大;余市88吨,东积丹25吨。
· 石狩湾渔协起初表现良好,总捕捞量达1198吨,同比大幅增长41%。然而在3月下旬陷入“断崖式”下滑,仅录得66吨。
· 留萌地区则持续低迷,四个渔协合计捕捞仅95吨,不及去年同期的四成。最近十天内,仅捕获45吨。
· 相较之下,南后志地区成为亮点,寿都町贡献319吨,古宇郡62吨,最近10天内共捕捞385吨,为全区域增添一丝希望。
与此同时,4月8日,札幌中央批发市场从根室接收了4吨鲱鱼,批发中位价为270日元/公斤(约合12.96元人民币/公斤)。
生计与生态双重挑战迫在眉睫
鲱鱼及其鱼卵是日本,特别是北海道地区的重要水产资源,不仅广泛用于食用,还常见于加工食品与年节料理之中,副产品也被进一步利用于饲料和肥料等用途。
由于近年来海水温度波动、繁殖周期不稳定,以及人类活动对渔场环境的破坏等因素,鲱鱼资源出现明显不稳定迹象。专家指出,如果无法及时进行资源管理与保护性捕捞,未来鲱鱼可能面临“资源级危机”。
渔业前景堪忧,转型压力加剧
面对持续低迷的捕捞状况,北海道沿海多个渔村正面临“渔获不够养家”的现实难题。部分合作社已在考虑缩减运营规模,甚至暂停出海;同时,也有渔业者在尝试通过养殖或转型其他渔种来寻找出路。
“今年的收成实在太惨,我们现在只能看明年是否能好转。”一位来自小樽的渔民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