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出口加工厂于4月8日就已向养殖户发出通知,宣布次日起对所有罗非鱼收购价格全面下调。其中,1斤以上规格的价格从上周的每斤4.65元跌至4元,6两到1斤规格则从3.65元跌至3元,跌幅高达0.65元/斤,创下近年最大单周降幅。
“我们只能压价,否则根本没法做。”一位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厂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出口美国的订单大面积暂停,国内渠道短期内又无法消化出口级别的大规格鱼,导致收购端压力激增。“现在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是根本没人敢收。”
海南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本周一开始,多家加工厂下调收购价,每斤下调0.2元左右,虽然幅度不如广东剧烈,但市场情绪普遍悲观。部分企业甚至已完全停止向养殖户下单,担心后续鱼价继续跳水造成库存风险。
据了解,这一轮价格下跌的核心导火索,正是美国对中国水产品实施的极端性关税。罗非鱼是中美水产贸易中最重要的单一品种之一。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罗非鱼12.77万吨,出口额4.25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量的约四分之一。此前由于原料紧缺、汇率波动等因素,出口价格已处于高位,而此番加税直接打破了价格平衡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加税并非单一措施。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前已对中国商品加征两轮10%关税,而4月9日当天,美国在中国宣布报复性加征34%关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对华“对等关税”上调至125%。罗非鱼因原本已被纳入301清单,加征25%,如今合并后实际税率高达150%。
“这已经不是微调了,这是封杀。”有业内人士直言,面对150%的综合关税,任何出口商都难以维持盈利。即使美国批发价格出现5%左右上涨,依然难以弥补成本空缺。
不仅出口前景骤然熄火,国内市场也面临新一轮“倒灌”风险。目前中国每年罗非鱼产量约170万吨,其中超半数用于出口。一旦大量出口转内销,必然导致国内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战将不可避免。6月起,全国将迎来大范围出鱼高峰,“鱼价还可能进一步下探。”一位广西水产贸易商告诉记者。
在此背景下,中国罗非鱼行业正加快向其他国际市场寻求突破口,包括欧盟、非洲、中东等新兴消费区域。然而,多位出口企业负责人均表示,短期内替代美国市场的体量几乎不可能找到,尤其是对于高标准鱼片产品,欧美以外市场接纳能力仍有限。
“2025年下半年可能是这十年来最难熬的一个阶段。”广东一位资深出口商感慨,鱼价下跌、订单冻结、渠道未明,“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被重压”。
目前,加工厂已全面压缩产能,停止新鱼收购。业内呼吁政府及行业组织出台援助政策,如出口信贷支持、市场转向补贴等,以助企业和养殖户度过寒冬。
从“出口明星”到“高税孤岛”,中国罗非鱼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和内部重构。这一轮价格暴跌与出口停滞,或许只是新贸易格局冲击下的第一波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