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纽约,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都是高楼林立象征着财富的华尔街、繁华热闹的时报广场、名店云集的第五大道或着名的中央公园,很少有人会把饥饿跟这座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联系起来。然而,饥饿问题却真实地困扰着这个有着850万人口的美国第一大城市。走在曼哈顿繁华的街道上,常常看到无家可归的人或依墙席地而坐,或睡在地铁站里,旁边放着简单的行囊,面前摆放着一张写着说明的纸板,无家可归、失业、饥饿,急需帮助等。
还记得2014年的冬天,纽约格外寒冷,暴风雪一场接着一场,这种天气对无家可归者来说是最难熬的。在一个下雪天,笔者习惯性地拎着两盒用锡箔纸盒装着的饭菜,朝着时报广场附近的一家教堂走去。当我把在微波炉中热过的饭菜递在两个中年妇女手中时,她们感激地连声说“谢谢”。在纽约工作期间,我已经记不清自己给无家可归者送过多少次饭了。
个体救助的力量毕竟有限,在美国,对穷人的救助主要来自于政府,而数量众多大大小小的民间非盈利慈善组织则是政府对穷人救助之外的补充。目前,赈济美国(Feeding America)是美国国内最大的解除饥饿组织,在全国有200多个“食品银行”,有八分之一的美国人受其接济。
“食品银行”并不仅仅简单地为饥民提供免费的食物。例如,纽约的食品银行还雇佣营养师普及食品安全和营养信息等知识,教会儿童、少年及成人如何在低收入情况下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在全市开展各种活动,引起人们对饥饿问题的关注,发布调查报告分析造成饥饿的原因及什么人以及有多少人在挨饿等。
纽约食品银行也是为贫困人群提供免费食物的非营利慈善公益组织之一。据该机构网站www.foodbanknyc.org提供的信息,纽约市五个区大约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主要是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士及低收入人员依赖于纽约食品银行来获取食物。食品银行的食物主要靠团体机构捐献,如零售商店、食物经销商、食品制造商、农场酒店等。捐给食品银行的食物都在有效期之内,只不过是离过期的日子较近罢了。
在食品银行领取食物的过程也比较简便。工作人员会提供一张“家庭状况表”,上面列有姓名、家庭地址、家庭人数、工作状态、月收入等项目,并根据来人的家庭人数当场发放不同颜色的卡片(对应不同的供应标准)。申请人无须出具任何证明,只要如实填写就可以了。工作人员的态度自始至终都很和蔼,不会让申请者感到自卑或受到歧视。
美国推崇个人奋斗,这样的文化把接受救济当成比较羞耻的事情。申请者往往都是因为短期失业而临时来拿些食物贴补家用,或是那些身有残疾或重病在身无法工作全靠政府救济生活的人。当然不排除一些人,看上去身强力壮、精神正常,但好吃懒做不愿自食其力。多数的申请者一旦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后,便会把那张领取食品的卡片退回食品银行。有的人往往在走出困境后,还会反过来主动回报社会,不少食物银行的捐献者都曾是食品银行的受益者。
在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物质极大丰富食物浪费巨大,而另一方面,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为吃饱肚子发愁。食物浪费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食品银行的出现或许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