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乳品价格大幅下挫,7月16日,全球最大乳品出口商恒天然宣布裁减500岗位以缓解压力。周四恒天然股东基金(ASX:FSF)下跌2.8%,报于4.15元,较3月时创下的年内高峰落差近30%。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报道,尽管全球乳品市场持续低迷,其对手迈高集团新近挂牌的MG单位信托平稳运行于发行价上方,且拟将运用IPO筹集的5亿澳元展开大规模扩张计划。
同样是大型乳业合作社,同样在澳交所拥有上市基金,说命运殊途似乎并不恰当,且判断迈高胜出为时过早,但市场投资人的反应还是颇为耐人寻味。
资金充盈的迈高目前正在执行新策略,运营重心由大宗商品出口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制造和国内外市场同步销售。为此迈高已连续三年将牛奶采购价提升到纪录新高。
恒天然:成于斯 伤于斯?
恒天然正在全面审视业务运营,本次裁员决议便是结论之一。其运营策略也在调整当中,本月初恒天然澳洲董事总经理斯韦尔斯女士(Judith Swales)在墨尔本确认,准备与中国贝因美设立合资实体,建立“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端对端全球性供应链”,目标是将澳产安全、高品质营养型奶粉送往需求巨大的中国市场(相关链接)。同时其对澳黄油和酸奶市场的关注也提升到了新高度。
两大乳业巨头正在纷繁复杂的新格局中找寻着力点,新一轮竞跑中谁将获胜?
恒天然体量远大于迈高,占到全球乳品出口总量近三分之一的份额,然而据商业观察家报,市场分析人士Stephen Bartholomeusz认为恒天然优势也正是弊端之所在。
全球乳品供应大增,欧盟取消生产配额限制。中国及中东地区乳品需求增长放缓,俄国仍在限制乳品进口,供大于求造成国际乳品价格震荡下行。新西兰牛奶生产季节性极强,大部分产量都要以大宗商品的形式出售到海外市场,主要依赖出口的恒天然首当其冲。
另一方面,新西兰牛奶产量的90%由恒天然采购,买下奶农愿意出让的任何牛奶几乎是一种法定义务,这意味着恒天然很难根据需求来调整供应。
迈高策略-澳洲乳业光辉重现
在Gary Helou治下的迈高集团则已经在缩小风险敞口,更多关注高附加值产品,并不断加大在国内液态奶市场份额。三年前迈高近一半的业务涉及大宗商品,但现在这一比例已降到30%,另外70%是所谓的“乳类食品”,如液态奶、品牌消费类奶酪和营养奶粉等高利润产品。
迈高的品牌长效奶出口正快速增长,目前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前三位置,且利润可观,这也是促使迈高决定投资加工设施的动力因素。
澳元贬值给迈高的发展策略带来意外利好,牛奶采购价得以不受国际乳价波动影响,保持在健康水平。迈高在澳国内牛奶采购份额逐步提升,也给同行带来了更大压力。
Bartholomeusz指出,驻守于主要产区、占有澳国内牛奶供应量40%的迈高,其策略的成功有着更大的意义。如果亚洲乳品长期需求如预期般强劲,作为乳业合作社的迈高可以向奶农支付更好的价格,获得充分奶源供应,累积并吸引资本来推进发展策略,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随着亚洲市场需求的逐步增长(Helou先生预期未来五到十年可扩张50%),去监管化之后,经历了长达15年的消沉期,产业规模逐步缩小的澳洲乳业有望实现强劲复苏。
Bartholomeusz认为,迈高发展策略的成功,以及能够给奶源供应方和股东带来的收入及创造的资本,对于澳洲乳业实现发展潜能有着关键性意义,这将有利于农民收益最大化,并有益于更为广阔的经济。
恒天然的裁员公告从侧面反映出其运营境地,而迈高的策略及Helou的乐观精神似乎正在获得张力,赢得市场和投资人的认可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