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云无心”的“权威性”超过专业食品主管机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1-04-20 11:42 来源:文汇报  浏览:524  原文:
核心提示:近日,《合肥:神奇的"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一文在微博上被万人"惊恐"转发,消息称安徽当地面馆用"牛肉膏"添加剂,90分钟让猪肉变牛肉,医生称长期食用可引起慢性中毒、畸形甚至致癌。

    近日,《合肥:神奇的"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一文在微博上被万人"惊恐"转发,消息称安徽当地面馆用"牛肉膏"添加剂,90分钟让猪肉变牛肉,医生称长期食用可引起慢性中毒、畸形甚至致癌。

    网上顿时哀鸿遍野,一些网友用微博紧急呼叫:云无心,快点出来解释下!

    "云无心",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现在美国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的研究。2006年以来,伴随着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事件,人们记住了这位科普青年的网名,以及他的"吃的真相".

    "食品辟谣专家"

    4月16日,"牛肉膏"曝出两天后,网友"能靠点儿谱吗"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肉精膏不是什么"黑幕",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很多企业生产销售。除了牛肉精膏,还有猪肉精膏、羊肉精膏、鸡肉精膏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肉制品、卤味食品、腌制品、速冻调理食品、调味食品、罐头食品,国际上都在普遍使用……"云大(网友对'云无心'的简称)已经写出辟谣文了!"

    "云无心"对"牛肉膏"的科普文章很及时,消息发生两天后他撰写的《猪肉变牛肉--被妖魔化的"牛肉膏"》出现在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板块。

    "牛肉香精本身是合法的常规肉味调料,而具体的商品是否安全有效,需要由监管部门来确定,不能仅仅因为它是添加剂就认为它有害,甚至用慢性中毒、畸形、可能致癌来吓唬公众。""云无心"直言:使用任何食品技术,把一种原料包装成另一种来销售而不明确说明,属于欺诈行为。这种行为需要受到查处,是因为它"欺诈",而不是"有害".

    从一场骇人的食品安全危机,到一个令人不齿的商业欺诈,很多网友感叹:尽管"云无心"更新博文,意味着食品卫生又出问题了,但只要"云大"发文,大家就能吃个明白。

    这一切契合了"云无心"在网上的自我说明:"在实验室里研究做饭"养家糊口,在媒体上介绍"吃的真相"传播科学。如今,"云无心"成了不少媒体的专栏作家,且一旦发生公共食品危机事件,向"云无心"约稿成了"必选动作".不经意间,他被推到了"食品辟谣专家"的位置。

    "二不一没有"原则

    "云无心"走红,和他广受欢迎的科普文章息息相关,他的科普文章总是在回应当下热点,且言语犀利:"天价大米"不但营养不多,还降低了土地产出率,并可能导致粮食短缺;"有机蔬菜"并不比普通蔬菜多多少营养……

    但"云无心"的科普文章有个特点:没有明确的观点,即永远不会告诉读者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他的文章有"二不一没有"原则:不能提高你的厨艺,不能让你多活几十年,没有百病不生的智慧--通常被称为"吃的真相".

    2009年,他的博客内容集结成书,取名《吃的真相》。对于"真相"二字,"云无心"喜欢这样一个解释:全部的事实和事实的全部才是真相,如果我们只得到了一部分事实,就成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云无心"的科普文章不给结论,"虽然许多人喜欢非黑即白的简单结论,但是复杂的自然和科学的现状,却不能给我们这样赏心悦目的东西。"他在《吃的真相》自序中这样写道。

    有读者曾给他留言:对于食品,我们有太多的人坚持"两个凡是"--凡是"传统的、天然的"就是好的,凡是"现代工业加工出来的"就是有害的。"云无心"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传统的食物"只是祖先们"不知道有没有害",而不是它们"没有害"--慢性的、轻微的毒害,祖先们是发现不了的。

    科学阵地谁来占?

    "云无心"当红,网友开始另一波反思:中国专家一大把,为什么在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人们独独看到以"云无心"为代表的民间科普人士的身影?

    这种质疑,尤其在日本核辐射、瘦肉精、牛肉膏等事件中达到高潮。"国内学术圈的专业人士,我觉得应该是没有动力做这些事情吧。既无助于职称,也无助于工作考核,还容易得罪人。"身在美国的"云无心"感到无奈。有网友直言:"云无心"的权威性现在甚至超过了国内专业食品主管机构、科研院所的专家。对此,"云无心"反而有些担心。"这种现象并不合理。"他告诉记者,在面对食品争议或公共卫生事件时,正常的程序应该是政府机关发布结论,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来做科学方面的解释和说明,民间科普力量提供尽可能客观独立和全面的科学信息。

    而今更尴尬的是,即便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不在大众面前缺位,话语的公信力依然大打折扣。相较之下,"云无心"成了"勤劳的科普作家",如今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写作不是因为兴趣,而是民意的"呼唤".

    虽然"不负众望",但他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做这些事情,"我一个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

    3月起,"云无心"和帮助他策划书籍的团队作出决定:放弃《吃的真相》的电子版权,"不想买书的人可以在网上看到,这样传播知识的范围能更广。"

    本报记者  唐闻佳

日期:2011-04-20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