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牛奶新标准引发激烈博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09-08-07 08:29 来源:中国商报  浏览:764  原文:
核心提示:三大牛奶生产品标准尚在起草过程中,行业内部已是硝烟四起,陷入一片口水战中。 为严控乳制品质量,由卫生部牵头,对乳制品的《杀菌乳安全标准》、《灭菌乳安全标准》和《生鲜乳安全标准》,俗称三大国标,进行重新制定,其征求意见稿很可能于近期公示。而这三大国标的

  三大牛奶生产品标准尚在起草过程中,行业内部已是硝烟四起,陷入一片“口水战”中。

  为严控乳制品质量,由卫生部牵头,对乳制品的《杀菌乳安全标准》、《灭菌乳安全标准》和《生鲜乳安全标准》,俗称三大国标,进行重新制定,其征求意见稿很可能于近期公示。而这三大国标的起草者为国内两大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三大标准的起草缘何引发热议?标准又如何保证公平性?处于相对信息弱势的消费者能从奶业的争论中获益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结合中国现行大环境予以解答。

  三聚氰胺事件必定使国内乳制品产业经历行业发展阵痛。

  近期,国家部委开始着手整治国内乳制品行业发展。7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发改委联合发文《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开始了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的首次乳制品行业发展规范调整。

  此消息发布后,曾一度搅动了乳制品行业舆论氛围。不料,最近又有内部消息传来,整个乳制品行业由此陷入了各执一词的大争论。

  争论源头在于:为严控乳制品质量,由卫生部牵头,对乳制品的《杀菌乳安全标准》、《灭菌乳安全标准》和《生鲜乳安全标准》,俗称三大国标,进行重新制定,其征求意见稿很可能于近期公示。而这三大国标的起草者为国内两大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

  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蒙牛、伊利两家的意见代表不了整个国内乳业。”7月21日,在参加完由20多家省市奶协、20家奶企与学院专家组成的奶业发展高峰论坛后,中国奶协原常务理事王丁棉炮轰三大标准仅由两家企业起草。

  而王丁棉的议题也正是此次高峰论坛关注的焦点。由此,关于三大标准争议不断,整个乳制品行业被有些人士称为陷入无聊的“口水战”。

  “作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卫生部,在三大标准上也有很多难题需要平衡。”一位参与过标准制定讨论的内部人士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三大标准能引起这么多争议,根源还在于它触动了多方的利益关系。

  争论中,矛盾逐一浮现。三大标准的起草缘何引发热议?标准又如何保证公平性?处于相对信息弱势的消费者能从奶业的争论中获益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结合中国现行大环境予以解答。

  矛盾聚焦

  标准由企业制定本不该成为论证矛头的指向。

  “企业作为生产的第一线,其熟悉生产流程、生产指标。”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著名的奶牛养殖业专家陈渝副教授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一再表示,由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标准是国际惯例。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与食品安全学院副院长姜微波也表达类似观点,“理论上讲,标准由处于行业第一线的企业、食品安全的直接负责人来参与制定,本身是一件好事。”

  从蒙牛、伊利占据国内乳制品市场60%的份额来看,伊利、蒙牛也确实是行业的龙头。既然如此,标准的起草缘何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

  7月20日左右,广东省奶协原常务理事王丁棉与20个省市奶协代表、20多家奶企与学院专家齐聚重庆,对三大标准起草提出异议,并迅速形成了10项建议,于近期递交卫生部。

  王丁棉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直言三大行业标准仅由蒙牛、伊利两家企业参与起草,不能代表国内全部乳企。其次,对于杀菌乳的定义有可能将复原乳划归灭菌乳、巴氏奶范畴,这样的标准只能是有利于以灭菌乳常温奶为主攻市场的蒙牛、伊利的发展。

  常温奶与巴氏奶两大阵营的争斗不必言说。据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对于王丁棉等人矛头指向蒙牛、伊利两大企业来制定标准,各专家说法也是各执一词。

  按理说,蒙牛、伊利起草三大标准,也仅仅是在起草。起草过后还有政府审查并广泛征求意见,各方为何反应如此激烈?

  对此,陈渝认为这种争论局限于部门利益,“矛盾的指向不应该是谁制定,而是等意见稿出来,如果哪一条觉得不对,可以提意见”。但是,目前的争论只是在凭空的猜测上,“于行业发展不利”。争论源于误解。

  但是,对此也有不同声音。

  “标准的制定,本身就是对各方利益的一种重塑。”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认为,利益关系理不顺是争论的根源。“在某种程度上,谁有起草权利,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姜微波副院长也表达类似观点,为什么大家去争起草权?原因还在于起草权利背后的话语权。

  尽管如此,上述专家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起草稿尚未公示,此时争论太早。但是,对于王丁棉等专家的10项意见,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充分考虑,对起草的三大标准进行严格审查。

  三大标准仅仅在起草阶段就遭遇众口难调的困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内部人士表示,卫生部如何平衡标准背后的利益纠葛,目前来看,还是一个烫手问题。“以政府强制性标准打压鲜奶发展,肯定是行不通的。”

  “标准由谁起草不是矛盾的焦点,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保证标准的相对公正性。”姜微波副院长表示,政府在审查起草稿时,应“充分公示”,并广泛征求意见。

  国家到底是支持鲜奶还是常温奶发展及三大标准的出台是否具有公正性,是剥离了争论纷扰外衣后的真正论题。

  而业内专家表示,在奶业的诸多问题中,概念的模糊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争论引发的直接导火索。在这场看似热闹的争论中,消费者却越来越糊涂了。

  概念的背后又是利益在作怪。

  谁在模糊概念

  尽管相关方费尽口舌,但作为信息弱势一方的消费者对此却越来越模糊。在辨清概念和模糊概念的背后是利益的争夺。

  国内有两大阵营:常温奶和鲜奶的市场争夺。“灭菌乳是生产中杀灭牛奶中所有细菌,存放时间较长,价格较便宜,因此这种奶被称为常温奶,蒙牛和伊利是常温奶的代表;杀菌乳是杀死生鲜乳中部分细菌,在营养学上,营养价值更高,但原料是生鲜乳,价格相对高,存放时间也较短,这种奶被称为巴氏奶,国内以光明、三元为代表。”姜微波副院长表示,因为灭菌乳杀死全部细菌,在口感上要差一些,“往往会往常温奶中添加些奶粉恢复口感”,而常温奶生产中用奶粉还原成液态奶的做法也一直存在。

  “比如蒙牛、伊利等厂家,市场份额很大,但是他们的奶源基地只占到30%到40%。”姜微波副院长表示,常温奶中复原乳存在的情况要多一些。

  三大标准的制定,如果模糊了杀菌乳、灭菌乳以及复原乳的概念,对某些厂家的发展,其中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结果背后是打压了鲜奶在市场的争夺优势,其实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但是,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概念不清并非今天才出现,在业界,灭菌乳、杀菌乳和复原乳间,因为概念混论,一直存在争议。

  “严格来说,灭菌乳、杀菌乳与复原乳不是一种分类标准下的结果。”姜微波副院长对此解释,灭菌、巴氏杀菌乳是指工艺,而复原乳是牛奶经过灭菌后生产成奶粉,又还原成液态奶,经过两次杀菌,复原乳肯定是灭菌乳。但是,目前惯用用法是灭菌乳仅仅指超高温灭菌的常温奶。

  “复原乳列入灭菌乳、巴氏消毒奶的范畴,会使消费者无法从外包装上区分购买到的鲜牛奶。”王丁棉一直认为,在现实消费中,一旦如此划分,用生鲜乳为原料的巴氏鲜奶将被混淆。

  理论与现实出现偏差。

  当然,也有专家曾为复原乳正名。“在我国地域差异下,复原乳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保存和长途运输,满足各地区对牛奶的需求。”陈渝副教授认为,“灭菌乳等于复原乳等于不好,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复原乳位置尴尬。

  但是,姜微波副院长及质检方面的人士认为,从营养学上讲,巴氏鲜奶的营养成分都明显高过常温奶和复原乳。

  据了解,2004年所谓“禁鲜令”的出台,围绕的焦点就是包装禁用“鲜”字,抹杀了巴氏杀菌乳作为新鲜牛奶的优势,引起了业界诸多争议。业内对此争论不已,2004年的“禁鲜令”一再推迟实施日期,到2008年1月,经改动后,该条令才又界定杀菌乳在包装上可标“鲜牛奶”,灭菌乳可标“纯牛奶”,而使用复原乳要标明使用的比例。事实上,承认了巴氏鲜奶的商品名。

  此次,三大标准的起草被业界不同声音指出,实际上是“禁鲜令”的死灰复燃。一旦被正式采纳,巴氏鲜奶将再次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可以看出,在混论概念系统中,理清复原乳是一条线索。

  复原乳的“复杂”身份

  “在国外,巴氏鲜奶是市场的主流。”姜微波副院长坦言。

  复原乳一直饱受争议,为什么却一直存在呢?陈渝认为,我国的奶牛养殖带具有不均衡性,在东南沿海不适合奶牛生长的地方,复原乳体现出存在必要。“在调节生鲜乳上,生鲜乳产量过剩,也会制成奶粉进行储存。”

  其次,宋亮认为,“复原乳(还原奶,原料为奶粉,经过一定工艺还原为液体奶)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对中国商报记者分析,一是进口奶粉价格非常便宜,用还原乳生产液态奶,成本较低;二是相对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用复原乳生产液态奶,显然要比用鲜牛奶为生产原料的灭菌乳、杀菌乳成本低很多。

  对常温奶实际上包括以生鲜乳为原料的超高温灭菌乳和复原乳两种,国家相关政策试图做过一些调节,但收效甚微。

  《关于加强液态奶标识标注管理的通知》即所谓的“禁鲜令”最终妥协,其界定为“标鲜、标纯、标复原”的原则。即巴氏鲜奶上标注“鲜奶”,灭菌常温奶标“纯”牛奶,而复原奶要标注“复原”字样。

  在产品上标不标“复原”字样在多年前已经过数次争论。“禁鲜令”的出现,让这一问题终于浮出水面。但是界定三者的尝试归于失败,原因在于理论的界定会模糊消费市场中产品的差异。

  而此次三大标准,在对巴氏阵营的强烈质疑中,认为其将再度模糊这一概念。

  “复原乳的存在,根本还是在于低廉的进口奶粉价格。”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宋亮认为,复原乳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液态奶的生产成本,也是很多企业阻挠标注“复原”的根本原因,“国际奶粉价格走高的话,还会有厂家生产还原奶吗?”

  其次一个原因是进口奶粉的安全性。宋亮认为,这是很多厂家在借此规避食品安全问题。

  复原乳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复杂地存在着。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发改委联合发布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中要求,“液态乳生产企业所用生鲜乳100%奶源可控”。这一表述又演绎出不同理解。

  还原奶被禁成为一种解读,但陈渝、王丁棉、姜微波等专家表示,这仅仅是误读。“意思是生产企业如果使用生鲜乳,则生鲜乳要求100%可控,而不是说必须使用生鲜乳,取缔还原乳。”

  可以预见,复原乳在目前大环境中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争议也必不可少。背后依然是利益的支撑。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利益布局

  三大标准论证渐趋白热化。

  在舆论关注常温奶与巴氏鲜奶两大阵营的激烈对立外,另一个主要矛盾也逐渐浮现:“此次争论最难取得一致的在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利益布局中的较量。”

  “据我了解,光明、三元等在讨论中并没有表现出很多反对意见。”一位曾参与标准起草讨论的政府内部专家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对标准由蒙牛、伊利两大企业来制定,反对声最大的还是地方中小企业。

  该人士解释,因为大企业对于产品的技术控制相对严格,起草的技术标准也相对较高,这对一些地方中小企业而言,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事实证明这种论断不是没有道理。

  在7月16日,于重庆举行的奶业高峰论坛上,匆匆赶来的“巴氏阵营”的奶企中,地方企业占多数。在这次论坛上,除光明乳业外,其余近20家奶企以燕塘乳业、新希望乳业、古城乳业等二线城市的奶企居多。

  “拿蛋白质指标来讲,如果定位为2.95%,很多奶企是达不到标准的,更别提农民的奶站奶源了。”该人士表示,正因如此,对两大企业制定标准,很多地方中小企业可能很难达标。

  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利益纠葛上,可能还存在另外一个原因,“中高档乳制品盈利性状况很好,在这一产品上,伊利和蒙牛再提高技术标准,其他乳企可能会出现分歧。”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宋亮表示,标准的提高显然不利于地方中小企业参与中高档乳制品市场的争夺,“也会成利益冲突的焦点”。

  上述人士透露,在标准的问题上,利益相关部门间的扯皮现象的确存在。“如果不能平衡诸多因素的利益关系,标准很可能难产”。

  “比较科学合理的做法是,按值定价。”上述专家认为,可以本着优质优价的原则对生鲜乳进行定价。“比如,有些奶站的蛋白质指标是2.6%,收购价格可以低一点,蛋白质指标是2.9%,价格就定高一些。”在消费终端市场来看,有些人是需要高蛋白的,如老人、孕妇等,但也有人对低蛋白有需求。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如果强行制定蛋白质2.95%可能会对奶农造成影响,建议分成不同的档次来制定,蛋白质可以从2.7%至3.0%分成几个不同档次,为以后的优质优价收奶提供依据。

  “一个标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希望标准定得高一些,保障食品安全,这是大企业起草可能带来的结果;从企业发展来看,标准过高,可能会使其他企业面临生存难题。”该政府人士表示,当然并非一定是标准高就安全,“标准太高,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为达到标准会增加添加剂等行为,反而不利于食品安全”。

  “从执行来看,我们希望标准是经济的、安全科学的,同时具有适用性。”该人士认为,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标准“不标准”。

  “从长远来看,标准制定是有利于乳制品行业健康发展的。”宋亮强调,关键不是谁起草标准,而是出台后的标准是否具有适用性、是否能起到积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政府的审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 究

  充分公示期与执行力度

  任何标准都要经过起草、审查、公示和广泛征求意见等阶段,为何三大标准在起草阶段就已经争得不可开交?原因只可意会。

  王丁棉曾公开表示,三大国标起草的讨论稿已出到第三稿,而征求意见的公示稿很可能将于近期挂出来。“根据以往经验,公示稿挂出来后在二三个月内就会定稿,而若等到那时再收集意见、反映情况,再修改就来不及了”。

  对此,其他专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谁起草还是次要问题,关键在于政府的严格审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与食品安全学院副院长姜微波认为,企业之所以争着起草标准,完全可能在技术、概念界定等方面做出利于本企业发展的标准参数。对此,政府应该严格审查,体现出标准的公平性、适用性。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专家对以往某些意见稿的公示、审查流程都保留看法。“往往是找几个内部专家论证一下,就算通过了。所谓的公开公示,也就是在内部公示一下,事实上缺乏广泛征求意见环节。”

  因此,为保障标准适用性,专家要求标准起草稿要经过充分的公示期,并进行广泛征求意见,“一个标准不是说改就能改的,而它对行业的发展又有着很大影响力,因此它的出台必须慎重。”

  除对三大标准充分公示外,要对行业发展起到作用,专家认为关键还在执行力度。“国内并非缺乏标准,但因种种原因,很多标准事实上并未被真正落实。”

  三大标准要起到规范行业发展作用,最后还是落实到执行上。

  据悉,卫生部近日表示近期将在官方网站上公示上述三个乳业标准,广泛征求消费者、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意见,强调标准制订不会受一家企业左右。

  文/刘京玲

日期:2009-08-07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