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啤酒行业研究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06-05-23 09:19  浏览:833  原文:
    麦杰管理咨询(www.majorchina.com)  丁亚猛  崔凯

    中国啤酒行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行业,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啤酒市场是全球啤酒竞争中心。全球啤酒业相关巨头都在中国建立阵地,拉开了架势,决战正在上演:青岛与燕京在北京的对决,百威在高端市场与所有品牌的争夺,华润雪花、重啤、蓝剑、金星、珠江等在中国范围的混战等等。
    第二,啤酒行业是第一个营销过度、竞争惨烈的行业,价格战、产地战、促销战、产品战、终端战、广告战、公关战、品牌战、兼并战、人才战、区域保护……你能够想到的竞争方式和手段,在啤酒行业里都可以找到。
    第三,啤酒行业的发展过程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葡果酒、黄酒、饮料、乳业等产业,有的正在重复啤酒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吸引了全世界啤酒游戏者,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认识和对未来的预期进行着竞争。战斗前奏已过,格局尚未定型,好戏刚开始。游戏者的命运取决于未来5年左右时间内的发展认知、企业设计和战术执行。

    一、行业综述
    众所周知,啤酒是世界上产销量最大的酒类饮料。近年来,中国居民的饮酒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传统的白酒日渐淡出,啤酒已经占据国内酒类市场的半壁江山。2004年中国人均啤酒消费量21.5公升,中国消费总量达2870万吨,1995到2005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啤酒行业已成为中国酿酒业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子行业。

    1.行业概况
    营养丰富的啤酒素有“液体面包”之美称,其香醇、圆润、柔和、清爽的口感令世人乐此不疲。啤酒的历史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两河流域的史前文明,距今至少已有9000年的历史。作为一种酒精饮料,啤酒的原料包括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常规制作工艺是将发芽的大麦或小麦、水,一般还有啤酒花制成麦芽汁,然后再经发酵即可制成。某些无麦芽的谷物(如玉米或大米等)也可用于配制“麦芽汁”。
    根据所采用的不同发酵工序,啤酒可以分为底面发酵啤酒,即用底面酵母在较低温度下发酵制得的啤酒,和表面发酵啤酒,即用表面酵母在较高的温度下发酵制得的啤酒。中国的绝大部分啤酒均为底面发酵啤酒。此外还可根据啤酒色泽将啤酒分为淡色啤酒、浓色啤酒和黑色啤酒;或根据杀菌方法分为鲜啤酒和熟啤酒。
    中国是啤酒的发源地之一,现代啤酒工业的发展亦有100多年的历史。2002年,中国啤酒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啤酒生产大国。2004年,中国啤酒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646亿元、624亿元和140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5%、17.6%和16.7%。2005年一季度啤酒产量508万吨,同比小幅上升0.96%,1-5月份中国产量1100万吨,同比增长6.18%。

    2.啤酒行业特征
    (1)行业集中度不高:
    在世界主要啤酒生产国中,中国是除德国外啤酒业行业集中度最低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仍在进一步加快,啤酒业正在经历大浪淘沙的洗礼,中国啤酒行业未来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是大势所趋。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啤酒行业尚处于多层次品牌共存阶段。

    (2)地域效应明显:
    啤酒的保质期相对较短,这就决定了啤酒行业是一个地域性较强的企业。对绝大多数啤酒厂商来说,营业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地市场的占有率。如燕京啤酒,目前中国市场占有率在10.5%左右,但在华北市场的份额达到45%,北京市场更是高达92%。
    (3)规模决定效益:
    啤酒行业属于传统行业,进入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却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在这个行业里,只有领导者才能够生存下来。为此,不仅国内外巨头四处跑马圈地,众多原先雄踞一方的二线啤酒“诸侯”也开始了中国范围的扩张性市场掠夺。

    3.产业链分析
    与葡萄酒和白酒行业相比,啤酒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相对较低,只有5.8%左右。对啤酒行业来说,规模优势是决定性的竞争要素,对利润率的影响力最高。同时,啤酒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位置,上游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麦芽和水)、辅料(酵母和啤酒花)、能源、运输等成本的变化对厂商尤其是中小型厂商的利润率将造成较大冲击。
    2003-2004年度,由于欧洲大麦大幅减产,造成国际大麦供应不足,酿酒用大麦的缺口在40万到50万吨之间;同时,由于汇率因素,造成大麦进口的成本大幅上升,给中国啤酒企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业内人士预计,今后几年这种情况有可能加剧。
    啤酒生产中能源的消耗占生产成本比重约10%,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无疑将对啤酒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005年1月1日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啤酒行业的取水定额实行新的国家标准:企业每生产1000升啤酒只能使用9.5立方米的水。取水新标准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紧张的华北和西北等区域的啤酒企业的发展,同时给水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的竞争带来了新的变数。
    在啤酒整体成本中,物流这一块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在20%左右。特别是新的运输条例颁布后,啤酒行业的运输成本进一步飙升,给业内厂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整体而言,中国的啤酒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几大巨头割据的格局,行业的规范为啤酒价格的稳定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凭借规模优势,业内主要厂家基本上都能够消化较低幅度的成本上扬。随着行业整合的不断深入,啤酒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4.宏观环境有利因素分析
    80年代前期,中国人一年的人均啤酒消费量仅为0.5公升,全年消费总量不到一百万吨,时至今日中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尽管如此,中国啤酒的人均消费量与其它啤酒大国还相差甚远。中国每人每年平均消费21.5公升的啤酒,而日本和美国的这一数字分别为50公升和84公升。
    (1)经济持续高度增长: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是啤酒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黄金时期,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这段时间恰恰是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阶段。据官方预测,中国的“经济奇迹”余热未消,未来10年国内GDP年增长率不会低于7%。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啤酒纯消费量与人均GDP 呈正相关关系。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中国啤酒的市场容量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2)中高端市场走势良好:
    几乎所有的大型啤酒厂家都把进军高端啤酒市场作为利润的重要增长点。以燕京啤酒为例,2004年凭借占总产量20%的高端啤酒实现了50%的利润,高端啤酒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青岛、华润、珠江、金星等企业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主打高端啤酒产品,并将通过各种形式向餐饮、娱乐等中高档市场进军。国外巨头也纷纷发力,布下了各自的棋子。
    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中,年收入在四万元以上的社会中间阶层占到20%,并以年1% 的速度递增。就啤酒而言,口味普通、价格适中的产品已无法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偏好。消费者对啤酒饮用体验的要求愈来愈挑剔,整个价格区间必将随之水涨船高,国外市场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市场信息也清晰地显示出了价格升级的迹象:截至2004年底,高档和次高档细分市场的份额占到15%以上,且增速显著高于普通啤酒。
    (3)低端市场潜力无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2%,而农村人口年人均啤酒消费量尚不足8公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受益者将是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的进步,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将显著提高。据分析,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日常消费品的占有量上的差距消除后,中国啤酒市场的总体消费量将增加2000万吨。事实上,近几年来啤酒的消费增长正逐渐向农村深入和过渡,消费人口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同时,农村啤酒消费总体上还处于较低层次的功用性消费阶段,即消费行为一般只在喜庆宴饮或待客时发生。从行为学角度分析,虽然市场仍需要进一步开发,但发展潜力绝对不容忽视。

    5.行业瓶颈
    (1)“零出口”:
    中国啤酒产销量早已稳居世界第一,但年平均出口量基本稳定在15万吨左右,仅占总产量的0.5%左右,这与中国啤酒大国的形象极为不相称。
作为一种讲究新鲜度的饮品,啤酒的本土化生产是大势所趋,中国厂商在这方面处于绝对下风。同时,除青岛啤酒以外,国内品牌的国际认知度普遍很低,而且无论是口感、风格还是营销水平,中国啤酒与国外巨头也相差甚远。种种因素造成了中国的啤酒出口迟迟难以打开局面,形成较大规模。
    同时中国在检疫标准方面存在天然缺陷,缺乏啤酒制作过程标准及成品管制方案,很容易成为国际市场对中国啤酒发难的口实。2005年的“甲醛门”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啤酒遭到日韩等国的集体抵制,本来就不景气的啤酒出口雪上加霜。
    (2)信息孤岛
    几乎所有啤酒企业都曾经或正在面临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每当夏季来临,啤酒进入销售旺季时,包括销售、仓储和财务等部门往往要加班加点,疲于奔命,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耗费在各种单据的流转和核准上。这是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体现。
    有关中国啤酒行业产品与竞争的文字堪称汗牛充栋,但用Google搜索“啤酒行业+信息化”,我们发现,啤酒厂商信息化的成功案例却屈指可数。事实上,低信息化水平和由此产生的信息孤岛效应正是国内啤酒厂商管理效率低下、利润率难上台阶的重要原因之一。
    (3)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啤酒市场总体势头保持稳定与繁荣,但仍然存在市场秩序混乱的痼疾,表现在:第一,尽管国家多次明令废除,但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措施依旧层出不群,成为阻碍啤酒正常流通的壁垒;第二,由于存在管理不善、审批不严等问题,假冒伪劣酒类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消费者与生产商的利益;第三,部分中小型企业采用高额回扣、低价倾销手段,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与无序,影响了啤酒业的健康发展。

    二、啤酒市场
    1.行业细分
    啤酒行业的本地化经营已成大势所趋,国内外各巨头除拥有少量拳头品牌外,一般都通过收购与建厂,在国内不同区域分别推出与当地客户诉求相契合的子品牌。每一个当地企业和品牌,再在自己的区域内细分市场,然后通过不同产品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1)高档啤酒
主要消费场所包括中高档酒店、迪厅、酒吧、夜总会、KTV、餐厅、咖啡厅、音乐厅等。啤酒主要以330-350ml小瓶装或拉罐装为主,消费者名牌意识较强,啤酒品牌主要以如百威、喜力、嘉士伯、青岛、科罗娜等国际品牌为主,单支价格在10--30元区间或以上。这一领域占到啤酒总消费量的8%-10%之间。
    (2)中档啤酒
该档次啤酒主要消费场所为城镇家庭、中档餐厅、饭店以及商务会所、娱乐中心等。该档产品单价定位在3—10元之间,主要有燕京、青岛和部分国外品牌,约占总消费量的20%-25%。
    (3)低档啤酒
    该档次啤酒主要消费场所为农村家庭、低档餐厅、小型或微型饭店等。该档产品价位一般在三元以下,主要集中于二线品牌,约占总消费量的60%左右。

    2.龙头企业
    经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轰轰烈烈的洗牌与整合之后,啤酒市场上“老虎”与“狼”的“战斗”更加激烈。以青啤、燕啤、华润为首的国内啤酒企业三甲,与比利时英特布鲁、美国AB、南非SAB等世界啤酒三甲,正在迅速改变中国啤酒市场的地区布局。与此同时,中小啤酒厂商正努力寻求出路,各谋靠山,相当一批啤酒厂纷纷投入中外啤酒巨头的麾下,如安海斯—布希(AB)收购哈啤、燕京收购惠泉、AB增持青岛啤酒等。
    三大超级巨头业已成为中国啤酒工业规模化发展的引领者,大大提高了中国啤酒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水平和行业竞争力,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迎接国际挑战的必然要求。
    (1)青岛啤酒
    2004年公司共实现啤酒销售量371万吨,同比增长13.8%;实现销售收入86.2亿元;实现净利润2.8亿元;啤酒产销量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2.75%。作为国内最大的啤酒生产商和销售商,公司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内部的系统整合、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协同效应的增强。在生产规模方面,青啤在2004年也进一步完善了国内市场生产布局。2004年6月公司出资6500万元获得甘肃农垦啤酒55%股权,为进一步扩大公司在西部地区的市场优势奠定了基础;8月青啤长沙公司10万吨啤酒项目一期5万吨投产,有助于公司在华南地区培育青岛啤酒主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2)华润啤酒
    华润雪花啤酒的股东是占51%股份的华润创业以及占49%股份的世界啤酒巨头SAB。凭借资金和技术管理的双重优势,2001-2005年,产品定位于中档的华润雪花啤酒推行了“蘑菇”扩张战略,也就是重点发展沿江沿海省份城市。到目前为止,华润雪花已经收购和自建了42家工厂,分布在10多个省份。该公司的市场总监侯孝海介绍,这些啤酒厂主要分布在两条线上:从东北到华北的天津、北京、河北一线,第二条线是长江沿线,沿长江而上到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份。从2006年开始,华润雪花啤酒采取了“全国布局战略”,从沿江沿海的较发达地区转向全国范围内发展。雄厚的资本注入、专业化的技术支持,使华润啤酒集团规模迅速壮大。目前啤酒生产能力达到550万吨,居中国第一位。2004年华润啤酒销量达310万吨,跃居榜眼位置,中国市场份额为11%,营业额和盈利分别为50.79亿元及1.13亿元,同比增长28.6%及15.1%。
    (3)燕京啤酒
    燕京目前在中国共有16家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10.5%,华北市场居优势地位,市场份额高达50%。2004年,燕京共生产销售啤酒264万吨,同比增长32%;实现销售收入46.7亿元,实现净利润2.7亿元,利润水平继续保持同行业领先水平。“燕京”牌商标品牌价值达到101.79亿元。燕京已经逐渐完成了从北京品牌到中国性名牌的蜕变。2005年,公司还投资6.8亿元进行五个大型项目的部署,在湖北仙桃、江西抚州、广西玉林、内蒙古包头、广东佛山等地全面开花,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总体布局。
                 表6-3 2004年国内三大巨头产销规模

 

销量(万吨)

营业额(亿元)

净利润(亿元)

市场占有率

青岛啤酒

371

86.20

2.80

12.75%

燕京啤酒

264

46.70

2.70

10.50%

华润啤酒

310

50.79

1.13

11%



                          表6-4:国内三大巨头资本市场表现

 

上市时间

上市地点

发行价

增发

青岛啤酒

1993-07-15

1993-08-27

香港联合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2.80港元

6.38

因转股新增60000000(H )

燕京啤酒

1997-07-16

深圳证券交易所

7.34

因转股新增7218923

华润啤酒

筹备上市阶段


    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通过其上市公司公布的2005年年报显示,雪花啤酒2005年产销量高达158万吨,超过燕京啤酒的133万吨和青岛啤酒的140万吨,成为全国销量第一的啤酒品牌。

    3.世界巨头抢滩登陆,探源外资三大攻略
    比利时英博(Interbrew)继收购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在华啤酒业务后,又收购了浙江石梁啤酒公司70%的控制权;丹麦啤酒商嘉士伯收购了云南最大的啤酒制造企业大理啤酒;荷兰啤酒商喜力收购了粤海啤酒集团21%的股份;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公司收购了重庆啤酒近20%的股权;身为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的AB公司购得哈尔滨啤酒已发行股份99.66%的股权;SAB手握华润啤酒49% 的股权……
    (1)AB上下通吃
    2004年7月份,AB公司当时以51亿港元击败对手——全球第二大啤酒商南非SAB公司,在香港股市上全面收购了哈啤99.66%的股权,将这个在中国排名前五位的啤酒品牌收入麾下。青岛啤酒方面,AB公司的股权增至27%后,与第一大股东、持股30.6%的青岛市国资委相差仅3.6%。历经数次扩建之后,AB集团百威武汉工厂的年产能已达到1995年建厂初期的六倍多,截至2004年底已达32万吨。到2005年底,百威的产能提升至40万吨。
    至此,野心勃勃的AB集团彻底改变了依赖百威专攻中高端市场的局面,转而从上(百威、高端)、中(青岛、主流)、下(哈啤、大众)三路同时出击,形成咄咄逼人的金三角攻势。
    (2)英博从幕后到台前
    2004年,一家名叫英博的企业突然发力,一举超过AB公司,跃居全球啤酒老大的宝座。在中国,英博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其在中国的业绩表现绝对无法令人小觑。目前,英博集团在华总投资额已达4亿美元,共拥有18家合资公司,除湖南华狮、宜昌雪豹是全资拥有外,其余金狮、石梁等大多系控股。18家合资公司的产能规总模已达到300万吨,在浙江、广东、湖北、湖南、江苏和山东六省拥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在整个中国市场占有率接近10%。
    (3)三得利精耕细作
    与AB公司和英博两家的壮志凌云相比,做为区域品牌的三得利(Suntory)啤酒的步调则相对缓慢很多,一直注重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精耕细作。在整个上海60万吨的啤酒销售量中,三得利啤酒占40万吨,市场份额在6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得利的多元化策略也是其堡垒政策的另一种体现,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竞争优势,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过去几年一些外资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开出天价来收购当地品牌,结果把那些希望出让股权的企业的期望值调得非常高。如果用收购的钱建一个全新的厂,设备更好,厂区的布局更好,可能还花不了那么多钱。所以几个大的啤酒公司开始调整投资策略,着手通过新建工厂的方式完成扩张。这也是这两年来中国啤酒业收购战趋于平静、背后的扩张却更加激烈、中国的啤酒生产厂商也越来越多的原因。

    三、行业热点
    啤酒已经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啤酒业的发展也随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所关注的话题。其中,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新型PET塑料瓶包装将是未来啤酒行业中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
    1.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
    在快速消费品行业里,当商品的成本已压至最低时,利润的最大化则要从物流成本去体现。而且就本文探讨的啤酒行业,啤酒易腐,产品保质期短,储存条件要求高,也不易多次搬运。由于以上种种特性限制,厂商必须采取最为合理的分销途径,把啤酒尽快送到消费者手中。所以,人们开始将目光从管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物流供应链管理,整个物流网络的规划和设计,与啤酒销售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息息相关。
    以青岛啤酒为例,上世纪末曾因为物流网络的混乱而大伤元气,面临着库存量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缺货严重、过期啤酒充斥市场、品牌忠诚度大幅下降、销量徘徊不前等居多问题。
    2001年,青啤面向中国进行销售物流规划方案的招标,招商局下属的物流集团最终胜出,与青啤同征战场。在招商局物流集团的严格监控下,每段运输路线都规划了具体的时间,从甲地到乙地,不仅有准确的时间表,而且可以按一定的条件(客户、路线、重量、体积等)自动给出车辆配载方案,提高配车效率和配载率,这都是之前不能做到的。而对于区域的经销商的要求,则是要有自己的仓库。青啤将各销售分公司改制为办事处,取消了原有的仓库及物流职能,从原有的总部和分公司都有仓库的情况,变成了由中央分发中心至区域物流中心,再到直供商,形成了“中央仓-区域仓-客户”的配送网络体系,对原来的仓库重新整合。除仓储的焕然一新之外,库存管理中还采用信息化管理,提供商品的移仓、盘点、报警和存量管理功能,并为货主提供各种分析统计报表,例如有进出存报表、库存异常表、商品进出明细查询、货卡查询和跟踪等等。
    种种措施成效斐然,在一系列的整合后,青啤的每年过千万元亏损的车队转变成一个高效诚信的运输企业。而且就运送成本来说,由0.4元/公里降到了0.29元/公里,每个月下降了100万元。在青啤运往外地的速度上,也比以往提高了30%以上。青啤集团的整体营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2.技术创新能力
    在基本完成一轮并购和整合之后,国内大型啤酒企业已经具有了提高品牌竞争力所必须的规模优势。这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巨头,国内企业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化的酿造装备行业技术创新体系装备制造和管理创新体系,以适应啤酒工业向产业化方向健康发展的需要。
    技术工艺方面,在保证啤酒质量的稳定的基础上,致力于提高工艺水平,包括检验检测技术开发、原辅料控制、过程控制方法等领域的技术工艺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技术创新,食品安全与清洁生产领域的技术工艺创新。原材料方面,更多的使用国产麦芽及其他替代原料,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后劲。同时企业还通过多渠道的联合进行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靠生物工程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来改良中国的啤酒生产状况。在提高啤酒口感与新鲜度的同时,在啤酒保质期的延长上继续突破。
    3.PET包装
    尽管塑料瓶(PET瓶)应用到啤酒包装的历史上不足10年,但相对传统玻璃瓶和铝质罐拥有重量轻、强度高、韧性好、价格低等优势,安全威胁也大大降低,其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玻璃瓶包装。随着PET瓶生产技术进一步完善,PET将是啤酒包装向前发展的趋势。
    据统计,1999年全美的PET瓶的用量仅为0.5亿只,但2000年就增长了200%,达1.5亿只,2001年又翻了一番,增至3亿只。2005年,全世界PET瓶装啤酒产量将近百亿只。以目前中国年啤酒产量2870万吨计算,如果按其中10%采用PET瓶装啤酒,以每只容量500Ml计算,年需求量将达50多亿只,市场前景十分诱人。

    四、发展趋势
    1.产品多样化,结构合理化
    传统的普通啤酒依然会是主流,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产品会不断出现。功能性保健啤酒、果汁啤酒、无醇啤酒等特色啤酒的消费量会越来越大。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众多的啤酒企业都非常热衷于中档产品的品种多样化,不断推陈出新。
    同时,由于主流啤酒消费的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大企业大多采用宝洁模式,在保护主打品牌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资金、渠道等诸多优势进行同质产品的横向延伸,希望通过自己的强势推广和传播充分提升新产品的客户认知度与份额。而中小企业也会根据自己的实力、区位情况,凭借差异化的价格或特性抵御大型企业的市场掠夺,希望在小范围或特定时期内获利,谋得生存。
产品线的不断扩展亦将意味着产品结构的趋于合理。因为,这一时期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更加注重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新产品开发的根本出发点,企业开始不断地从产品系列中淘汰那些没有利润和市场需求低下的产品,努力使产品结构合理化。
    2.从跑马圈地到品牌提升
    2005年以来,多年来不断掀起并购狂潮的国内三大啤酒巨头和其他国际巨头纷纷放慢了圈地步伐,而将更多精力转向已有资源的整合与品牌价值的提升。
    根据这样的发展趋势,未来数年里国内啤酒行业的竞争态势将逐渐从规模大战过渡到品牌大战。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啤酒行业的竞争模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规模大战到品牌大战,从比拼获取资源升级到比拼整合资源。2004年除了SB和SAB争夺哈啤事件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以外,其他巨头的并购动作都显得相对沉寂。相反,几大巨头在推广自己的中国品牌上却显得尤为积极。有专家指出,从国内啤酒业的发展趋势看,未来的市场份额会集中在几个企业和几个品牌之间。而啤酒作为一种品牌依赖度很高的产品,正逐渐从有形资产的竞争进入到无形资产的竞争。
    3.扁平化、精细化营销
    由于市场发育早、进入壁垒低,食品饮料行业早早就已跨入了微利营销时代。国内啤酒业残酷的竞争已经使得大量啤酒的利润迫近了成本底线,一些啤酒企业甚至每瓶的利润才1分钱。啤酒企业还必须面对原料、辅料、能源、运输等成本不同程度的上涨,这种压力又不可能通过啤酒的零售价格上涨来解决,因而降低渠道成本,自主掌握分销渠道已成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必然途径。越来越多的啤酒厂家将开始“跃”过代理商,直接与下线的经销商、分销商和终端零售商联系,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开始在区域市场内实行“精细化营销”,加强终端建设,实施密集分销,甚至在各个乡镇都设立自己的总经销商或专卖点。
    4.高档市场争夺进入白热化
    中高档啤酒的市场主要被洋品牌所占领,如百威、喜力、嘉士伯等。据有关人士介绍,销售价在10元以上的高档啤酒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不到30%。国内品牌一直走大众路线,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的竞争上,利润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而下降。除此之外,选择走高端路线还可以提高品牌形象,进而扩大低档产品的市场份额。然而,在洋品牌已经争得头破血流的高端市场,国内三巨头又齐齐杀将进来,高档啤酒市场的争夺依然进入白热化阶段。
    总体而言,中外资啤酒巨头基本上都完成了在国内的产业布局,从中国的北方到南方,整个啤酒市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在硝烟的背后是啤酒厂商利润的普遍下滑。任何一个在中国参与竞争的啤酒企业都长期面临一场严酷的阵地战。

作者简介
    崔  凯,食品工程博士,管理心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麦杰管理咨询合伙人。曾先后担任多家国内知名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咨询经验,擅长投资分析、战略规划、行业研究、企业并购及绩效评估等业务,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EMBA案例库专家评委和多家企业管理顾问。编著《私募股权投资操作实务》,主编《中国食品产业地图》,参译《消费行为学》,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曾应邀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讲授战略管理与资本运营专题课程。更多信息欢迎GOOGLE搜索“崔凯食品”。
联系电话:13601917218 

 
日期:2006-05-23
 
 行业: 酒业
 标签: 啤酒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