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报《海景》(Guardian seasscape)对来自30多个国家的餐馆、鱼贩和超市的9000多份海鲜样本进行了44项最新研究,发现36%的样本被错贴标签,暴露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海鲜存在“欺诈”行为。
许多研究使用了相对较新的DNA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对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鱼贩、超市和餐馆销售的标有“鲷鱼”标签的鱼进行了比较,发现约40%的鱼标签有误。在这项研究中,英国和加拿大贴错标签的比例最高,为55%,其次是美国,为38%。
有时这些海鲜被标记为同一科的不同种类,例如,在德国,48%的测试样本声称是国王扇贝,实际上是日本扇贝。研究人员还发现,从意大利鱼市和鱼贩购买的130片鲨鱼片中,45%的标签错误,那些意大利消费者最珍视的鲨鱼被廉价和不受欢迎的品种取代,其他替代品则是濒危或脆弱物种。
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英国各地作为鲷鱼出售的样本中,近70%是不同的鱼,来自38种不同的物种,包括许多生活在珊瑚礁的物种,它们受到栖息地退化和过度捕捞的威胁。
还有一些样品被证明不完全是水生物种,比如在新加坡出售的虾球经常被发现含有猪肉,没有虾的痕迹。
渔业“欺诈”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范围内众所周知的问题。由于海鲜是国际贸易程度最高的食品类商品之一,往往要经过复杂而不透明的供应链,因此极易出现标签错误。全球捕获量的很大一部分是从渔船运输到大型转运船进行加工,在那里贴错标签相对容易,而且有利可图。
一项又一项的研究发现,错误的标签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