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又见奶农倒奶 市场需要预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5-06-23 16:01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 程赤兵    浏览:114 原文:
核心提示:又见奶农倒奶杀牛,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业内分析,原因很多。比如消费者更青睐进口奶制品,导致国产奶滞销。比如饲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倒挂。也有分析认为,这是奶业正在升级的阵痛。国产奶企在竞争激烈和安全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开始寻求大规模的原料提供途径,难以管理、质量难以保证的中小养殖散户,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淘汰,而倒奶杀牛,正是淘汰过程的体现——尽管它的过程残酷,但却是必然的。

    2014年年底以来,国内奶牛养殖户杀牛弃养现象频频出现。由于原奶价格低迷,北京、山东、陕西等部分地区倾倒鲜奶、卖牛宰杀现象仍在持续,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山东生鲜乳收购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96元,远低于每公斤3.5元的综合成本价。小散户受冲击最为明显,牛奶收购价最低可达到每公斤1元。

    (据《经济参考报》)

    又见奶农倒奶杀牛,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业内分析,原因很多。比如消费者更青睐进口奶制品,导致国产奶滞销。比如饲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倒挂。

    也有分析认为,这是奶业正在升级的阵痛。国产奶企在竞争激烈和安全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开始寻求大规模的原料提供途径,难以管理、质量难以保证的中小养殖散户,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淘汰,而倒奶杀牛,正是淘汰过程的体现——尽管它的过程残酷,但却是必然的。

    一头奶牛,从牛犊到能产奶,大约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养殖户手里的奶牛,大多是两年前入手的,两年前,这场悲剧就注定要发生。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当时就有人能预测到升级即将到来,阵痛可能发生,给养殖户们提些建议,促使他们早些转型,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样的损失呢?

    其实,农副产品出现类似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次了,也不仅仅局限在奶业。只是因为中国奶业出现过“三聚氰胺事件”,所以这个行业的动向就格外引人关注。

    事实上,就在奶农忍痛倒奶的时候,有报道称,一些地方,鸡蛋也在遭遇价格的“断崖式下跌”。这些年来,大葱、蒜薹、生姜、猪肉等等,也都有过价格上的大起大落。

    这里面有市场供需变化的原因,也有质量以及资金炒作的原因。但对于每个在田地里辛勤付出的农民、在鸡舍牛栏里起早贪黑的养殖户来讲,是很难进行预测的。因此,他们的生产也总处于听天由命的状态。市场活跃时,不一定能大赚,但市场调整,则注定成为牺牲品。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作为生产链条的起始端,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应该遭到打击,但现实却提醒我们,在我国的农业、畜牧业生产中,生产与市场脱节的情况仍然存在。

    所以,农业部门应该考虑建立一个市场监测机构,对未来农副产品的供需量、价格走势以及成本,做出预测,甚至发出预警,给农民和养殖户提供参考。

    这样的预测一定要权威部门来发布,可以放在网站上,也可以以短信的形式推送,它来自于对市场宏观的判断。它可能做不到完全准确,但应该是有参考价值的,至少能给生产者提醒,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避免损失。

    当然,除了预测风险之外,还应该对未来的市场热点有一个判断,并且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帮助生产者们及时转型。这样的服务性机构,应该是大有所为的。

    股市有人在预测,房价、油价、黄金和白银的价格都有人预测,关系到千万人吃饭穿衣的农副产品,更该有一个预测。

    目前的市场,已经和过去传统的市场大为不同,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一亩三分地式的埋头劳作。风起于青萍之末,可能一个环节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巨大震荡。单靠农民、养殖户的单打独斗,是难以应对的,这个时候,应该有更多的力量出现,来帮助生产者,给他们一个基本的判断,甚至教会他们判断的办法。

    这对生产者是种保护,当然也会引导市场更理性地发展。升级升得再快、再高,也不致有刻骨铭心的痛苦出现。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日期:2015-06-23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