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秋林和娃哈哈“对掐”的商业逻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3-07-18 10:1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214 原文:
核心提示:秋林和娃哈哈“对掐”的商业逻辑

    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韩丛

    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落幕之后,娃哈哈格瓦斯这个名字已不再让公众感到陌生。不过,格瓦斯声名鹊起之时,秋林却感到了危机。作为生产格瓦斯的老厂商,秋林明显表现出面对强敌誓死守住大本营的决心。

    日前,秋林公司指责娃哈哈生产的格瓦斯产品为"山寨",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则不止一次回应称,格瓦斯是源自俄罗斯的传统产品,娃哈哈根据中国人的口感进行了改进,正宗不正宗应该由消费者说了算。他认为,秋林是在炒作,这种思维是不对的。

    一边是秋林誓死防守,一边是娃哈哈要攻城略地,这场围绕格瓦斯展开的商业争夺与角逐,其背后究竟是何商业逻辑?

    不少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双方的口水战,本质上是一场营销战,事件背后是双方在市场上的互相攻守。

    作为国内民营企业的佼佼者,娃哈哈在饮料领域的优势很明显。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认为,娃哈哈根植于快消品多年,一贯是产、运、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并且多年来其经营状况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其销售渠道方面的布局一直为业内人士所称道,一般的饮料产品通过娃哈哈的销售渠道都有望销量剧增。在上述方面,秋林作为一个只生产格瓦斯的地方企业,的确不能与娃哈哈相比肩。

    其他一些资料也显示,秋林在和娃哈哈的这场争夺中似乎处于劣势。据媒体报道显示,娃哈哈格瓦斯产能每个月在1000万箱左右,而秋林格瓦斯的产能远不及此。受制于渠道和物流,在长江以南地区,根本买不到秋林公司的格瓦斯产品。此外,在营销投入方面,娃哈哈也显得更为财大气粗,宗庆后曾经表示,"我做5个亿的广告,不会伤筋动骨,但小企业就不同。"

    如此看来,秋林与娃哈哈的此次"对掐"并不排除借势炒作的嫌疑。有业内人士曾对记者表示,炒作早已成为饮料行业的企业提升知名度的常见方式之一,虽然名为战争,但实际上却可以使双方均获利。一方面,借助此次"对掐",秋林将借势使其与娃哈哈一起被提及,进而提升知名度;另一方面,娃哈哈虽处于被质疑的境地,但也因此引发消费者兴趣,扩大了潜在市场。

    帕伯利森公关分析认为,秋林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在娃哈哈的包夹围剿下,反借其东风,为自己的"百年正宗"好好宣传一番。

    秋林方面对此也并不否认。秋林总经理张中军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娃哈哈的推广也帮了我们很多忙。以往,每年三四月份都是销售淡季,原本我们计划2013年利用这段时间来维护机器,为了保证给经销商供货,我们特地储存了近万箱格瓦斯。没想到,随着格瓦斯走红,存货一周时间就被经销商抢空了。"

    借力的背后,秋林也面临着挑战。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掐架对秋林的声誉会产生一定影响。郭凡礼认为,工艺正宗、原汁原味是秋林的主要卖点,秋林在与娃哈哈竞争过程中,既要维护与销售商的关系,又要通过加强广告投入、寻找优质代言人等方式帮秋林尽快挽回声誉。

    营销专家张胜军则认为,对秋林和娃哈哈而言,强者娃哈哈需要从"独占"思维调整为"开放"思维,大企业只有通过品类开放,众人拾柴火焰高,做大品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日期:2013-07-18
 
 行业: 饮料
 标签: 娃哈哈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