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食品召回亟待告别密召、假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1-12-17 15:35 来源:冷冻产业周刊  浏览:430 原文:
核心提示:金葡菌风波虽然在慢慢散去,但其注定要成为今年冷冻食品行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中的大事,其背后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问题食品召回就是其中之一。

    规定"不软不硬"召回"不清不楚"

    金葡菌风波虽然在慢慢散去,但其注定要成为今年冷冻食品行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中的大事,其背后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问题食品召回就是其中之一。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如果产品出了问题,需要召回,企业往往是遮遮掩掩,而这恰恰伤害了品牌形象,也让企业、监管部门和公众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对整个食品行业来说,建立完善的召回体系,并严格执行,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报记者李建东

    【焦点】

    问题食品引发召回危机

    从9月份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的水饺在北京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开始,这个小小的病菌开始与速冻产品纠缠不休,三全、湾仔码头、海霸王等众多速冻食品企业相继被卷入这场风波,金葡菌也成为今年行业里关注度最高的话题。

    随着金葡菌事件的发酵,在公众、媒体、企业和专家等多方声音的博弈之中,国标和问题食品召回成为备受关注的两个焦点。

    如今,金葡菌风波开始慢慢消散,对于备受公众质疑的国标问题,卫生部也召开专门的新闻通气会予以解释。虽然舆论仍有怀疑的声音,但理性的声音必将占据多数。

    但对于食品召回问题,不管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均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甚至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

    在《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媒体曾质疑当事企业,工商部门早在8月份就已经检出相关产品微生物超标的问题,为何在3个月后才迟迟公布结果。

    对此,广州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般检测结果从出来到向社会公开,都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结果出来后,我们须向厂家核实,厂家在15天内可以提出异议,因此必须等待异议期结束后才能确定结果,来回交涉就需要两个多月了。"

    可即便如此,根据记者查阅的相关报道,在此次卷入"金葡菌风波"的多家速冻食品企业中,明确表示问题食品已经召回的,均是在被媒体曝光之后。

    其中一家知名企业表示,在"获悉抽检结果的当天(8月份)就将该批次产品全部下架、封存,随即启动产品回溯机制,并将同批次全部产品统一追回并销毁".但直到11月份被曝光之前,该企业对此都只字未提。

    其实,不仅仅是冷冻食品企业如此,目前大多数食品企业的召回都是类似的"被迫"之举。在11月份被曝光的立顿铁观音茶稀土含量超标一事中,当被媒体问及采取何种方式、何种渠道回收此次不合格的产品,并在什么时间全部予以销毁时,联合利华方面拒绝提供任何具体实施的消息。从国家质检总局8月5日下发通知,到11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后"被迫"发出相关声明,长达3个月的时间内,联合利华没有任何针对消费者的相关解释及回收说明。

    【现状】召回沦为企业"秀场"

    那么按照现行的规定,食品召回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今年5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在5月31日停止了征求意见,但至今仍未正式发布实施。目前实行的,仍是2007年公布的旧版《食品召回管理规定》。

    按照该规定第二十二条,"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一级召回应当在1日内,二级召回应当在2日内,三级召回应当在3日内,通知有关销售者停止销售,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

    但不管是此次被卷入金葡菌风波的几家冷冻食品企业,还是其他出现问题食品需要召回的企业,鲜有按照上述规定执行的。

    一位多年从事食品销售的经销商告诉记者,他们也经历过类似的食品召回事件,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先通知到经销商,将出问题批次的产品回收入库,大企业比较负责任,会接受经销商的退货,将问题产品集中销毁。但也不排除有些企业,甚至会将问题转嫁给经销商,让其自行解决,这对于经销商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也就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决"方式,甚至会出现将问题产品改头换面重新上市的可能。

    召回问题产品,从根本上来说是给生产企业一个警醒,促使其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召回"往往会成为企业危机公关的一个手段,希望借召回之名挽回滑落的市场。

    在此次金葡菌风波中,一家被检测出问题的企业在事后曾经发布声明,称"公司随后立即启动产品召回程序,第一时间从市场上召回了该批次产品,并予以销毁。此次事件发生后,公司高度重视,加大抽检频次和力度。截至目前,在全国各地有关职能部门的抽检中,没有发现不合格产品。"但时隔不到半个月,在另一个城市,该企业的产品再次被查出相同的问题。

    企业到底召回了没有,是真召回还是假召回?本报记者也曾试图联系一家涉事企业所在地区的质监部门,请其提供该企业召回产品的相关信息,但从省局到市局,再到分管的分局,均被以各种理由推脱。在某种程度上,监管部门和企业已经成了利益共同体。

    【原因】规避风险,企业"被迫"铤而走险

    被查出问题之后,往往要拖上数月,不到被媒体曝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绝不公布召回信息,企业这么做,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很多人都觉得,大多数企业也是迫于无奈。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位食品企业的营销人员如此形容食品召回,在他看来,如果企业第一时间公布了召回信息,带来的很可能就是销售的迅速下滑,和对品牌的伤害,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没人愿意这么做。而"瞒报"的话,过不了多长时间可能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监管部门也不会对"瞒报"有什么惩处措施,相比来说,这是最划算的一种做法。

    在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看来,现代化大规模的食品生产,出现问题是很难避免的。所以召回其实应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召回往往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所以才会让企业十分忌讳。

    一方面,监管部门在执法的时候,缺乏一致性,召回变相成为同行业中某些企业打击竞争对手的工具。另一方面,因为现在社会公众对于召回缺乏理性态度,一个产品被召回往往导致一个品牌的倒掉,所以很多企业会铤而走险,选择隐瞒。

    要改变这种现状,根本上还需要消费者、管理部门和生产者建立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关系,短期来看需要加大"责令召回"企业付出的代价,减少"主动召回"给他们的损失,而鼓励企业自我检查,出了问题主动召回。

    【空白】退货难,消费者总被遗忘

    回顾近一段时间来的食品召回事件,尽管不少企业已经从渠道中将问题产品召回了,但对于那些已经被消费者买走的产品,则很少有人过问。

    在10月份,广州市工商局公布抽检结果,多个品牌被检出金葡菌之后,就有消费者质疑,"3个月后才公布结果,有很多问题产品都被吃进肚子内了。"还有消费者拿着问题产品去退货,但过程却非常麻烦。

    在此次金葡菌风波中,记者也曾经专门在各大超市查看,声明已经将问题产品召回的品牌,没有一个通知消费者,买到的问题产品可以退货。湾仔码头等一些品牌倒是在产品排面上贴出了声明,但都是在解释金葡菌在一定温度下就可以杀灭,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之类的话。

    一位工商系统的内部人士坦承,食品召回中消费者环节的确存在空白。一方面在于消费者非常分散,很难通知得到,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和零售商也希望能减少麻烦,降低损失。

    上述人士还透露,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消费者买到了属于召回范围的产品,即使企业召回消费者也不一定知道,即使知道也不一定能找到购物小票,即使有小票上面也没有批次,对消费者而言,这几乎是一个死局。

    在云无心看来,这也是目前的召回体系中不完善,且需要大力改善的地方。在美国,如果产品已经出厂,要召回必须通报FDA,然后FDA会正式公布。消费者也需要养成保留小票一段时间的习惯。小票上可能没有批次,但是有购买的日期和商店,而商店进货是应该记录批次的,所以这都不是推诿责任的理由。

    云无心觉得,对于消费者已经购买的产品,应该无条件退货。如果产品已经被消费且造成了伤害,需要进行赔偿,不过这个赔偿不需要通过食品监管和召回制度,而应该通过普通的民事诉讼来实现。

    【建议】完善制度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实际上,成熟完善的召回制度,对管理部门、企业和公众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处理得当,是多方受益的事情。在云无心看来,厂商非常负责,监管部门也非常及时、公开、透明,这是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的地方。

    今年3月份,食品巨头卡夫在24日通知FDA他们在来源于加州某公司的开心果中发现了沙门氏菌污染,然后从25日起其旗下的一家公司开始召回含有开心果的产品。30日下午,FDA发表公告,要求消费者不要食用开心果及其产品。各种网站也开始转载,这个消息很快广为人知。最终,那家生产开心果的公司召回了大约454吨开心果,许多添加开心果的冰淇淋、蛋糕等产品也被召回,到6月23日,被召回的产品种类达到了664种。

    但FDA只收到两例因为这些产品染病的报告,而且是病人自述,没有得到确认是由开心果导致的。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但至少美国政府和企业公开的态度都很支持这种做法。

    而且在这个事件中,卡夫等厂商是主动报告自己的产品被污染,并且在FDA有反应之前宣布召回。这种"危机公关"的态度,反倒是损失最小的--在公众眼里,他们至少是在主动地清除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实际上,卡夫、雀巢这样的食品巨头召回产品并不罕见,但是他们总是以一副"高标准、严要求、主动承担"的面貌出现,所以一次一次的召回事件也没有对他们的声誉造成大的伤害。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及时、公开、透明的态度,也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在美国虽然也有人批评FDA,但是它在人们心中仍是很可靠的,他们的威望不仅仅是来自于制定的法律,而是他们很"较真"地执行这些法律。是否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民众就业,或者"地区形象",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

    在这种前提下,企业也会严格自律--如果犯了错,很难侥幸逃脱,也没有政府官员能够"为了大局"去"保驾护航".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他山之石

    面对食品召回

    美国人为何不慌

    曾有一篇关于美国食品召回的报道,称"约四成美国人忽视食品召回",但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恰恰说明在美国食品召回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很多消费者甚至没把它当做个"事儿".

    今年9月份,美国曾发生一起哈密瓜中毒事件,因为食用被李斯特细菌污染的哈密瓜,有100多人感染、20多人死亡,一位孕妇因此流产。但实际上它在美国并没有引起什么大波动,哈密瓜该卖还是卖,大家该吃还是吃。

    这让长期在美国生活工作的云无心感触非常深,如果这个事件出现在中国,将会引发什么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不完善的召回体系已经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也伤害了整个行业。在云无心看来,这导致的是消费者、企业和监管部门三败俱伤的局面。

    而对于这种局面的产生,不是单纯哪一方面的问题,每个方面都希望其他方面好转起来以后自己才做改变,其结果就是陷入一个僵局,大家都不愿意改变。

    在《数字时代的食品召回》一文中,云无心形容道:主管部门总以"大局为重"去"帮助企业""摆平"安全危机,而企业则习惯于通过"上层路线"、"摆平出头鸟""搞定媒体"来进行"危机公关",那么消费者就怀疑一切,宁愿相信流言飞语--这样的一种关系就成为一个"死局".主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本来应该是共赢共生的关系,在"死局"里却是互不信任,都受伤害。

    在数字时代,信息的传播一日万里。没人能够"搞定"所有媒体,尤其是网络。当企业不被信任,主管部门的结论也被习惯性质疑的时候,真真假假的信息就会如洪水泛滥。

    此次"金葡菌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涉事企业遮遮掩掩还在为自己辩解的时候,信息已经在微博和各种新闻网站上迅速传播,并在这种传播之中快速发酵和负面化。来源:中华冷冻食品网声明:此文是《冷冻产业周刊》授权于中华冷冻食品网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本网!否则本网有权对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发布此文,只为给您做信息参考,请您慎重对待此文所发表的观点给您带来的影响和任何后果,我网对因此文给您带来的任何损失和造成的影响不承担任何责任!

日期:2011-12-17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