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食品频发的危机已经开始影响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出口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在109届广交会三期琶洲展馆上,许多参展企业表示尽管目前订单有增长,市场有扩张,但是来自外企的质疑不断增加,一颗心始终"悬着".(《南方日报》5月2日)
如果说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是在挤压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那么食品安全问题则足以在瞬间扣住这些企业生存的命门。为了解决由中国食品带来的烦恼,一些企业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只好不断提高标准,改用高价进口原料,变成了真正的"纯加工型"企业。 但是,"珍爱生命,远离中国原料"就是中国食品出口企业的出路么?
如今,越来越长的不安全食品名单,无疑反映了国内食品安全的困境,但是在另一方面,与国内食品安全频引惊慌的低安全系数相比,中国出口食品的质量却一直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数据显示,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这个数据,来自进口"made in china"的国家的质监部门提供,足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笔者引用这个数字,想说明的是,出口食品遭遇折戟和信任危机,并非来自出口的食品本身,而是对中国国内食品安全无保障的一种"关联反应".国内食品安全问题接连曝光的,问题食品此起彼伏,已不仅仅是让国人对表面上色香味俱全的各类食品几乎丧失了基本的安全信心,而且也让依赖于"made in china"的世界市场对自身的餐桌安全产生了担忧--尽管和中国国内的案例比较起来,海外的安全丑闻其实显得微不足道。
比如,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曾经有过相关的评论,他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情况短期内不可能好转,因为中国政府根本无法监管其散乱中扩展的食品产业与农业。" 他告诉法新社:"中国肯定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对他们正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感到乐观,但不期待明天就有好消息。" 这种声音,多少代表了国外现在复杂的心情:一个连自己同胞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拿什么要让国外相信他们处在"安全区"?所以,即便全部用国外原料,依然挡不住如潮而至的怀疑。
但是,食品出口的受挫,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个好事。这让一直以来"特别重视出口食品安全"的企业可以停下"媚洋"的脚步,去反思、去纠正、去救赎,去把食品行业一直存在的"内外两个标准"统一成"一个标准",扭转食品安全的困局。同样,这也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在市场"无形的手"的调解之下,自发的去监督食品行业的上下游,保证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和纯洁。当然,也更能让监管部门"清醒"一下,加大监管的力度。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是贪婪与无知的混合体。"现在,中国食品企业,应该借助来自国外市场的压力的倒逼,联合起来,剔除这些道德的肿瘤,止住滑坡的趋势,在食品安全上实现"安内",这才是实现"攘外"--重新建立起海外市场信心,让"made in china"健康发展的根本之路。
作者:王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