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有机食品受到热捧 行业监管规则亟待完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0-05-14 08:13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浏览:403  原文:
核心提示:“有机”食品日渐成为人们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瞄准了“有机”市场的“蛀虫”们正思量着如何从“有机”身上赚取更多的利益。有机食品是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有机”食品日渐成为人们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瞄准了“有机”市场的“蛀虫”们正思量着如何从“有机”身上赚取更多的利益。

    随着民众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热捧,俨然成了健康饮食的代名词。市场上的有机食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有机大米、有机茶叶、有机蔬果、有机饮料……从米面杂粮到水果蔬菜、肉禽蛋奶,越来越多的白领、孕妇和新妈妈把有机食品当作了生活中的关键词,集团采购、集团消费也对其颇为青睐。

    有机食品是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记者在北京各大超市发现,不少蔬菜、水果、鸡蛋等产品上均贴有绿色“中国有机产品”的圆形绿色标贴,表明是国家认可的合格有机产品。北京朝阳路某大型超市的售货员向记者介绍:“这是有机食品最权威的认证标志了。”但记者发现,同一家公司出厂的同一种菜或水果,有的贴着这种标,有的却没有。“不可能每个鸡蛋都贴上,那多麻烦。”售货员这样解释。

    “标识混乱只是一方面,有机背后真正的乱还不在这里。”业内一位不愿具名的张先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有机”食品日渐成为人们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瞄准了“有机”市场的“蛀虫”们正思量着如何从“有机”身上赚取更多的利益。

    张先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看好有机菜行业的人已经越来越多,而有机产品的认证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困难,只要肯花点钱,就能获得绿色标识。

    “花钱就能办。”另一位深圳某有机企业的负责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当然,检测、认证是肯定必须要花钱的,这些都是手续费用。但是,那些专门从事代理'有机’认证的人,简直像土匪。”

    随后,《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某网站看到一则代办有机认证的广告,其中写道:公司开展各种质量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认证服务,服务宗旨是“满足顾客需求,增进顾客满意”,以最高的工作效率、最快捷的服务迅速对顾客的要求做出最为实际的反映。记者按上面的电话拨过去却一直无人接听。

    记者从业内多方了解,上述这种可以“认证”的机构,往往都与认证机构有微妙的关系。随着有机认证的火热,中介咨询机构也在不断增加。

    “实际还是监管的漏洞。”张先生表示,目前国内的有机菜一直是由民间机构或国际认证机构的分支机构来认证,政府部门对其生产、销售以及认证机构的监管缺位。

    据悉,价格相对低廉的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从农业部到地方的县一级农业部门都有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监管,有比较统一的管理标准,而有机食品却没有实行这套管理办法。

    管理方面也存有漏洞。如,农业局农产品(000061,股吧)质量安全处只负责检查产品是否安全,对于有机菜是不是真的有机,他们并没有管理权限,一般是谁认证谁来管。

    据了解,目前认监委认可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是25家,其中包括环保系统的,质检系统的,农业系统的,还有美国、法国等外资机构,他们规模不等,背景不一,政出多门造成了标准的混乱,媒体曾曝光某产品在一家认证机构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而在另一家却通过了。

    据了解,在国外,有机蔬菜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在我国则一直是由民间机构或国际认证机构的分支机构来认证,国家只是在2005年出台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但政府部门对有机蔬菜的生产、销售以及认证机构进行监管仍然“缺位”。

日期:2010-05-14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