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金融危机对我国肉牛产业影响的分析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09-12-03 10:58 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  浏览:367  原文:
核心提示:摘要: 汇总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内的研究结果认为,金融危机通过影响收入预期影响我国牛肉的消费量和进出口量以及降低肉牛养殖效益,从而负面影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这种影响是缓释性的、长远的。但是,有鉴于我国肉牛产业的特殊产业模式,国内政策和其它畜牧行业的波动对


    摘要: 汇总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内的研究结果认为,金融危机通过影响收入预期影响我国牛肉的消费量和进出口量以及降低肉牛养殖效益,从而负面影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这种影响是缓释性的、长远的。但是,有鉴于我国肉牛产业的特殊产业模式,国内政策和其它畜牧行业的波动对肉牛产业的影响,要大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考虑到肉牛产业"一朝受损,十年恢复"的特殊性,建议国家针对肉牛产业出台具体的长效支持政策和措施。

    自去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肉牛产业作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畜牧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危机对我国逐步发展的肉牛产业的影响如何?我国肉牛产业又该如何正确应对金融危机?鉴于此,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发动全体研究人员从不同地区和不同角度分析危机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总计收到体系内各研究室和实验站的科研文章 35 篇。肉牛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在此基础上,通过体系内 26 个实验站调研了我国肉牛主产省的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调研结果及大家的意见,肉牛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对肉牛产业的影响,然后分析肉牛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最终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 金融危机对我国牛肉需求的影响

    1.1 金融危机直接抑制了我国牛肉的出口需求

    本次危机使美国和很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我国牛肉的出口需求将因此受到抑制。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 2004 年以来我国肉牛年出口量维持在 2 万 t 以上,主要销往香港、俄罗斯以及中亚等国。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调研了黑龙江、吉林、山东等 7 省区有出口牛肉业务的加工企业,只有安徽和新疆的加工企业感觉危机的影响不大,其余省区的加工企业都感觉出口受阻,出口额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停止了出口产品的生产。危机使牛肉出口受阻不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牛肉的总需求,因为我国牛肉消费不断增加的主要动因来自国内需求的增加,从 1998 年到 2007 年,国内牛肉消费量始终占到牛肉总消费量的 95 %以上,出口到国外的牛肉不到总消费量的 2 %.此外,发达国家的人均牛肉消费量为 50kg/ 年,世界平均水平为 10kg/ 年,而我国仅为 5.4kg/ 年 , 约占世界水平的 1/2 .显然,我国牛肉的需求量仍然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

    1.2 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降低了国内牛肉需求量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一些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的出口企业不断的裁员、减资,这使得未来的收入预期降低,导致中高档的肉类消费品--牛肉的实际的支出减少。同时,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到相关产业,牛肉和其替代品--猪肉和鸡肉的 价格差也越来越大。通过近期农业部公布的批发市场价格数据,已经发现 2009 年 2 月和 3 月猪肉批发市场价格在不断下降, 2009 年 3 月 20 日 的猪肉批发价格比 2008 年 10 月下降了 11 %,虽然牛肉价格没有下降,但二者价格差在不断扩大。

    在收入预期降低的情况下,人们在选购肉类食品时向猪肉、鸡肉等畜产品倾斜,如果这些猪禽等替代产品价格持续下降,那么牛肉的需求量也必将降低。

    肉牛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近日通过对北京、山东、四川等 16 个省区的牛肉加工企业进行调研时了解到,广东、安徽等 6 个省区反映牛肉销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四川、北京等 10 个地区则反映牛肉的销售量明显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处于半生产观望状态。 3 月 23 日 在长春皓月集团进行实地调研时了解到,该企业过去每周应有 4 至 5d 进行屠宰加工,但现在却减少到 2 至 3d ,开工不足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 金融危机对我国牛肉总供给的影响

    2.1 危机导致使出口到我国的牛肉量减少

    我国进口牛肉的主要国家是澳大利亚和美国,危机影响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经济的整体运行,从而减少了这些国家的牛肉出口量。但这部分牛肉贸易量对我国牛肉的总供给量的影响比较小。与牛肉需求类似,我国的牛肉总供给绝大部分也来自于国内生产。国内牛肉供应量占总供应量的比例达到 99 %,进口牛肉占总供给量的比例不到 0.5 %.

    2.2 金融危机降低了部分肉牛加工企业和规模化繁育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从而潜在的影响着牛肉的供给

    金融危机使得国内外的牛肉需求下降,一些规模化的肉牛加工企业因此销售下降,体系调研了 16 个省区的加工企业, 10 个省区的加工企业的销量近期都出现大幅度下降,这些企业效益下降最终会极大的减少市场牛肉的供给。此外,体系也调研了我国大部分省区养殖场面临的问题,多数养殖场都面临着效益低下、缺乏流动资金的问题。其中包括北京、河北和黑龙江在内的 8 个省区认为,养殖场面临的问题与金融危机有直接的关系。 部分规模化的 养殖场由于危机而使资金获得困难,利息加大,而不得不压缩规模或者放弃养殖。 这些影响最终会传导到肉牛养殖的散户身上,从而压制他们养牛、育肥牛生产的积极性,严重时将会导致农户大量屠杀肉牛放弃养殖。

    2.3 金融危机对肉牛养殖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我国的肉牛养殖基本上还是以散养为主,分析危机对养殖户的影响对肉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对体系内 26 个实验站调研了大部分省区肉牛养殖户面临的问题。调研发现,养殖户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技术、效益低和销路不畅等方面。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和宁夏等 7 省区认为,目前农户养殖效益低和销路不畅与危机有很大关系。危机使得活牛销路受阻、价格下降,从而使农户的养殖效益低下,部分农户由于资金和效益问题开始大量卖牛放弃养殖。而肉牛生产是一个周期长,恢复生产比较缓慢的行业,再加上产业技术难以普及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农民丧失积极性,肉牛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于肉牛养殖户处于产业的最前端,这个环节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危机对肉牛养殖户的消极影响。

    3 国内政策变化和其它畜牧行业变动对肉牛产业的影响,在近中期内大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最近 10 年左右的时间里,为了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进城务工"政策,鼓励、帮助农民转身为"农民工",以农民工派出规模较大的河南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等省,甚至按照城市需求的职业成立"劳务供求斡旋机构"和"人才培训机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问题。

    但从肉牛产业角度看,这项政策致使养牛农民放弃、或半放弃了肉牛养殖。这里所谓的"放弃",是指全家放弃土地和养牛,前往城市;"半放弃",是指青壮年进城务工,家里剩下的老人和孩子养牛,而养牛数量仅剩 1 ~ 2 头。从肉牛体系对河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湖南省的典型养牛村的调研情况看,"放弃"养牛的比例占到 31.5% 、半放弃占 46.7% ,"放弃" + "半放弃"造成的"存栏减少头数"占"进城务工"政策出台前( 2000 年)的 62% ,也就是说,仅在调查省份的典型养牛村,牛的存栏量只有 42% .

    另一方面,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畜牧业中某些产业的偏重性支持以及对肉牛产业的冷处理,导致了受支持产业的不稳定、近似畸形发展,从而偏离"市场经济"、接近于"政府经济"的运行法则,从而形成了畜产品供给量和价格的周期性大幅度波动。这种波动不可避免地通过畜产品的"供求量与比较价格"这一杠杆来影响本较稳定的肉牛产业的正常运行。例如,上世纪末国家大力支持的奶业,造成了大约 33% 的肉牛养殖者狂热性地转产奶牛养殖,期间,奶价几次剧烈波动,造成了部分奶牛养殖业主的严重亏损,他们想再转产肉牛养殖,已经血本全无,这种情况占肉牛转奶牛养殖场(户)的 17% ,在奶牛主产区较为突出。在非奶牛主产区,更有地方政府,为了又赶上"奶业热潮",又节约资金,盲目立项投入资金进行"黄改奶"(把黄牛杂交改成奶牛),结果赔了夫人(黄牛)又折兵(杂交奶牛)。

    同样, 2007 年下半年到 2008 年上半年的猪肉供给量和价格的波动,造成的牛肉价格的连动,最近"三聚氰胺奶粉"造成的杀奶牛贱卖牛肉,对肉牛肉价格的强烈冲击,闪烁着无长远目的政策的背影。

    4 金融危机不会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的肉牛产业

    我国的肉牛产业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起步很晚,分散的养殖模式和星罗棋布的肉牛屠宰加工场点(肉牛体系调查:全国有 2059 家),构成了我国的肉牛产业是"小群体、大规模"式的非集约化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养殖还是加工,资金几乎 100% 地来自国内,大部分是自筹资金,而且没有出现"寡头"、"独占"性的垄断,更没有给极易受金融市场影响的国外资本留下进入我国肉牛产业的机会和平台。因此金融危机不会从根本上动摇我国肉牛产业。

    5 我国肉牛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机遇

    尽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猛,牛肉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总的来看,我国肉牛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肉牛的品质、养殖技术以及相关产业链条的管理都需要不断的改进。欧美等肉牛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肉牛产业稳定发展客观上需要严格的经济管理以保持合理的牛群结构,同时更需要采取遗传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治、环境优化与加工等现代科学技术以尽可能提高单体与群体产肉量、尽可能对牛肉进行分级达到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程度。近些年,我国肉牛产业注重规模、轻于科技,注重数量、轻于质量导致母牛、犊牛屠宰泛滥、注水肉屡禁不止,牛单体与群体提高量增长缓慢。这些行为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现代肉牛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给我国的肉牛产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首先,金融危机导致的农民工返乡为肉牛养殖提供了更高素质的潜在从业人员,肉牛养殖人员素质的提高能够带动肉牛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肉牛的存栏数量和养殖效益。其次,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投资近 4 万亿元人民币来拉动内需,国家也将陆续出台大量的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肉牛产业可以抓住这次机遇,争取国家的资金和优惠的扶持政策提升我国肉牛产业的整体水平。

    6 我国肉牛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建议

    6.1 在资金和政策上进一步扶持已经规模化的养殖和加工企业,同时要抓住机遇转变肉牛养殖、加工模式

    金融危机严重地影响了部分已经规模化的养殖、加工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不是很多,但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这些企业生产萎缩或倒闭不仅减少牛肉供给量,而且通过减少活牛收购量对肉牛养殖户的信心有一定的打击。因此,国家或当地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企业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此外,我国 60% 以上的 肉牛养殖和加工企业是小规模农户,一家一户的方式进行养殖不会带来高效益,也不利于饲养出品质优良的肉牛。我们必须抓住本次危机带来的契机,有计划地争取国家的财力和政策支持,引导扶持肉牛向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6.2 解决我国目前能繁母牛存栏量下降的问题,从供给源头把握肉牛产业变动

    在肉牛产业体系中,能繁母牛的数量和生产性能决定了牛源的供应,进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的兴衰。近三年来国内能繁母牛存栏基本呈下降趋势, 2007 年能繁母牛存栏量为 5544 万头,同比下降 8 %.希望 政府尽快出台母牛保护政策,加大养殖母牛补助,增强农户养母牛的积极性,确保牛源供应。

    6.3 加强肉牛种质资源改良,提高饲养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培育不同档次的肉牛

    我国目前的肉牛多半不是专门用于餐桌的,而是过去役用牛转化而来,在牛肉的品质方面总体水平不高,市场上对高档牛肉的供应不能满足需求。鉴于此,我国的肉牛产业应该把握时机,积极开展有目的的肉牛品种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推广肉牛配方饲料和科学饲养方法,提高、开发不同档次的牛肉品质以满足国内大众和高端市场需求,增强我国牛肉的国际竞争力。

    6.4 加强我国牛肉生产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我国牛群数量大,牛肉产量已经越居世界第三位,但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落后,牛肉质量和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而限制了我国牛肉的出口。国家需要在这方面投入相应的财力和人力,建立牛肉生产全程可追述体系以保障我国牛肉的生产安全。

    6.5 国家应该设计一系列长期支持肉牛产业的政策

    肉牛养殖是安民产业,由于肉牛产业的产值以及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多数肉牛养殖国家都把肉牛养殖作为重要的、长期予以扶持的产业,因而大多数国家在农业政策上对肉牛产业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如价格支持,干预性收购、饲养数量保护等措施。而我国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财政支持政策,肉牛养殖虽然能够带动更多农民就业,极大地增加农民收入,但同时也是一个投资大,风险高的行业,因此国家 加大政策扶持肉牛产业的力度,在财政、金融和保险等方面予以支持 .

    6.6 强化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信息搜集和经济分析工作

    肉牛生产是一个周期长,生产恢复慢的产业,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动态变化,有利于提前做出有效的安排进而防止产业出现大的变动。特别是我国人均收入变化与牛肉需求的预测分析, 不同档次牛肉需求与供给能力以及肉牛生产与相关行业(包括进出口贸易、饲料行业等) 的关系研究等经济工作需要不断地强化。

日期:2009-12-03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