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设立办事处。据美国公众与卫生服务部(HHS)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中国设办事处之后,FDA还计划在印度、拉美、中东、欧洲建立办公室,由此展开其全球化产品质量监控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食品贸易不断扩大,食品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国际化。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问题从来都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区域性问题,它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逐渐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蝴蝶效应”日益凸显,即使是发生于一个国家局部区域的食品安全个性事件,也会经由无处不在的媒体网络形成信息全球共享,个性事件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必然会突破区域性和个性而具有全球性和共性。如美国花生酱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和中国乳品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刚刚发生的爱尔兰猪肉污染二口恶英事件都产生了跨国界的影响,在事实上已具有了国际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链条越来越长,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丰富了食品种类和口味,但也伴生了未知的风险,因为近年来全球各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就说明了一切。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区域性问题,而是全世界面对的一个共同难题。
如今,食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二口恶英、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其影响常常超越国界,波及全球,不仅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恐慌,甚至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如英国自1987年至1999年间证实的疯牛病病牛达17万头之多,英国的养牛业、饲料业、屠宰业、牛肉加工业、奶制品工业、肉类零售业无不受到严重打击。仅禁止进出口一项,英国每年就损失52亿美元,再加上为彻底杜绝“疯牛病”而采取的宰杀行动,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比利时发生的二口恶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据估计其经济损失达13亿欧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比利时的二口恶英污染事件使执政长达40年之久的社会党政府内阁垮台。2001年的德国疯牛病,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被迫引咎辞职。欧洲消费者强烈反对转基因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完全可以说,当前的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
应该说,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环境总体上是令人放心的,但也存在一些并不是很理想的地方,在特定的时期处理特定的食品安全问题时,个别国家和地区之间甚至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我们知道,国家和地区间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存在对食品安全的理解及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历史性差别,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上出现一些分歧;另外,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也容易造成当事国家或地区在主观上存在非公平、非平等的态度倾向,从而加重问题和矛盾。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国际食品安全环境形成掣肘,一方面也削弱了全球性食品安全的责任基础。如近年来中美两国也曾发生了一些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摩擦,这对两国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全球化使得各国食品体系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加,因此必须共同协作来保护所有的消费者。建立全球性食品安全责任基础,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必须强调和坚持互信互利原则。这就要求首先要消除国际间的不信任及相互排斥和敌意的态度,即使在具体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也应当在坚持公平、平等、客观和理性的原则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和手段化解矛盾,消除分歧。只有这样,国际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解决途径,国际食品安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而当事国家或地区自身的食品安全也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尽管此次FDA表示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并非针对中国,而是为加强美中合作,但不得不说近期中国在对美出口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加上部分美国媒体的渲染,正在削弱美国各界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而三聚氰胺事件更是火上浇油。此外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医药产品出口国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近年来美方进口我国药品食品增长迅速。据美国HHS提供的信息,2007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约3215亿美元的产品,出口约652亿美元的产品到中国;2008年1月至8月,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约2173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约122亿美元。在中国2007年出口到美国的食品中,出口额最高的是鱼和甲壳类动物,共20.13亿美元;其次是水果及其制品,达8.16亿美元;再次是蔬菜及其制品,为4.44亿美元。因此,随着贸易量的增大,仅仅依靠在边境对进口食品药品抽查,FDA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需要从产品源头上着手加强监控。
事实上,早在2007年12月,为加强中美两国在食品及饲料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美双方就已经签署了《中美关于食品和饲料安全协议》。与此同时,美国又先后推出了《食品生产监管项目标准》、《食品保护计划》、《进口安全行动计划》等多个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并希望通过在中国试点,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监控的新法规。
最近两年,美国国内暴发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美国政府就已经着手重新评估食品安全监管战略。美国政府认为,全球市场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进口产品安全监管的性质,过去强调边境检查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与贸易伙伴合作,在产品供应的每个环节保证质量,就成了监管的新原则。因此,美国成立了由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疾控中心等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该机构主要依托FDA,加强对所有进口食品的安全检查。在食品安全领域,就是推行FDA使命的全球化。美国正在建设一个FDA全球网络,从源头上对出口美国的食品进行安全检查,检查的范围包括从农场到餐桌的所有环节。因此,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食品安全挑战,美国政府通过在全球各地设立监管机构,将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全球化。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以价廉物美而行销全世界,并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玩具、牙膏、轮胎、宠物食品、食品等产品却因质量和安全问题被一些国家的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有毒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一些人对中国产品“谈虎色变”、敬而远之,导致 “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特别是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更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对我食品、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困难,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采取加严检验和限制性措施。不少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的检测设限范围不断扩大,采取措施逐步升级。检测产品由奶粉到鲜奶、液态奶、乳制品,再到含乳食品,进而扩大到饲料、蛋及其蛋制品、肉类产品、养殖水产品,甚至波及蔬菜、水果和食品膨化剂等。有关限制性措施由加严检验、下架、退货到停止进口,甚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食品。另一方面,一些境外媒体借机炒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境外一些媒体与有关国家政府的加严措施互动,抓住个别问题竞相跟踪报道,借机炒作,甚至把食品安全问题政治化、国家化,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掀起波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食品贸易的不断扩大,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国际化。因此,在当前国内外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情况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检验检疫和防范体系,以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并确保食品安全问题不会成为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