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玉米加工行业研究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06-06-02 08:22  浏览:1403  原文:
   麦杰管理咨询(www.majorchina.com)  吴淑清  崔凯

    全球有两大著名玉米黄金带,分别位于美国和中国。从纬度来看,主要位于北纬30度到45度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比较适合玉米的生长。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国。曾经局限于食物和饲料为主要消费的玉米如今有了巨大变化,除稳步增长的饲料消费外,这些年玉米的深加工工业飞速发展。随着玉米加工程度不断深化,产品链不断扩展和延伸,淀粉糖、变性淀粉等对玉米的需求量也开始上涨,国内不断涌现玉米加工巨头企业,玉米深加工行业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增长迅速。21世纪伊始,世界能源日见紧缺,价格高启,而燃料乙醇却以它低廉的价格和环保优势,以迅雷之势打入市场。玉米作为生产乙醇的原材料,需求迅猛增长。2004年行业总产值约6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还将保持10%以上的年增速,国际知名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看好中国玉米市场,纷纷寻求合作机会,给“玉米大国”的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玉米行业综述
    1.玉米行业概述
    2004/2005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为7.08亿吨,预测2005/2006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为6.63亿吨,而中国的玉米产量2004/2005年度为1.28亿吨,预测2005/2006年度玉米产量为1.27亿吨,分别约占世界玉米产量的18.1%和19.16%仅次于美国。
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已有460年的历史。中国玉米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以及山东、河北、河南、云南、四川等地。其中吉林是中国玉米产量最多的省份,产量保持在1500万吨左右,黑龙江省玉米产量也在1000万吨上下。中国玉米消费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地区消费分布极不平衡。从玉米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分布来看,可分为:“自给有余”型,主要是玉米带北段的东北平原区。“自给自足”型,主要是玉米带中段的黄淮平原,区域内消化略有剩余。“自给不足”型,主要是长江流域以南及其他地区。玉米的销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由于饲料工业和畜牧业发达,虽然玉米产量仅占中国的20%,消费量却达中国总产量的50%以上。
    玉米的用途非常广泛,既可以作为食用的粮食,也是很好的工业加工原料。中国的玉米消费结构逐渐由过去的食用消费向饲料、工业加工为主的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消费转变。

     由上图可见中国饲料加工消耗的玉米数量最大,占玉米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食用消费次之,工业消费尤其是淀粉加工,虽然在玉米消耗数量上不及饲料和食用加工,但它是玉米深加工的主要基础原料,通过淀粉初加工和深加工制成的产品种类繁多,许多科技含量颇高的玉米加工新产品都是以淀粉为原料制成的,不仅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广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玉米加工业的发展未来。
    工业玉米消费属于玉米产业中的朝阳行业,是玉米总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玉米加工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很多应用,中国玉米加工产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未来需求前景看好。此外,随着储藏条件的改善和运输方式的变化,玉米的损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为玉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世界上已开发出来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数千个品种,主要有饲料、淀粉、淀粉糖、酒精、玉米油、淀粉塑料、玉米食品及其它深加工产品。在美国,淀粉、甜味剂和乙醇占据玉米深加工产业的95%,近年来中国的情况虽与此不尽相同,国内玉米加工工业上只开发了二、三十个品种,但是对上述三类产品的开发也呈加速之势,并且会直接关系到中国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前途,对于中国玉米加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会有重要影响。玉米加工产品结构图如图3所示:

    2.玉米加工工业现状
    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05/06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27亿吨,比上一年度的1.28亿吨略低,2004年期末库存约达4000万吨。在上述同样的报告中,预测2005/06年度世界玉米产量和期末库存分别为6.63亿吨和1.12亿吨,仅次于上一年度7.08亿吨和1.28亿吨的水平。美国玉米产量也预计达到2.70亿吨,仅次于上一年度的3.00亿吨。从产量到库存都可看到玉米行业的总体形式是供大于求。
中国玉米加工工业起步较晚,深加工更是比较落后,80%以上的玉米以原粮状态直接上市或经过初级加工进入消费。在北方玉米主产区,目前80%的玉米以原粮状态直接上市或经初加工直接消费,深加工业不发达,农民玉米原粮难卖,价格持续走低。这种大原料、小加工的失衡结构造成了北方玉米产业效益很低,农民因大量种玉米而贫困,甚至出现有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20世纪80年代玉米工业消费只有几十万吨,到90年代以后才进入高速成长期,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2005/2006年度中国加工业消费的玉米预计为1600万吨,约占玉米消费总量的13%。近年来,美国玉米消耗量不断上升,每年深加工消耗量约5000万吨,人均消耗玉米88公斤,欧盟和日本人均消耗玉米也都在20公斤以上,而中国人均消耗玉米只有7.1公斤。
    目前,中国年总消费水平在1.2亿吨左右,约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19%,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玉米消费量总的来看仍是以饲料为主要消费,其次为口粮消费,深加工消费最低仅约为8%。随着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玉米工业消费量在逐年上升,从90年代的几十万吨到如今的上千万吨。
             表4-5  .国内玉米行业消费情况

玉米行业消费

用量(万吨)

占消费量的比例

用作饲料的玉米

80009000

60%70%

用作口粮的玉米

1700左右

14%左右

用于深加工的玉米

1000左右

8%9%

经提胚榨油的玉米

不足500

不足4%


     3.玉米产业链
    中国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太短,做得还不够长,外销的产品大多是原料,“装了一列车却还不如人家一车皮的效益”。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缺乏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产品更新慢,附加值不高。以玉米深加工为例,美国玉米深加工量占玉米加工量的15%~20%,可加工出3000多种产品;而中国玉米深加工比例不到玉米加工量的9%,只能加工100多种产品。应加大对原材料基地建设的力度,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加大科技力度,注重原材料深加工。以工厂带基地,以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打造联动优势,让农副产品不再卖原字号。

    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改善农村收入。玉米是三大粮食作物中最适合作为工业原料的品种,也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加工业的特点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长、产品极为丰富,包括淀粉、淀粉糖、变性淀粉、酒精、酶制剂、调味品、药用、化工等八大系列,但主要是淀粉及酒精,其它产品多是这两个产品更深层次的加工品或生产的副产品,这些深层次的加工品或副产品其价值相当高即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随之便可带来高利润,据测算,深加工玉米比原粮玉米增值3~8倍甚至更多,如目前生产玉米淀粉每吨折算的经济效益中只有50元左右,而生产味精折算的每吨玉米的经济效益在1000元以上。
                       表4-6 玉米加工行业价值分析

玉米原粮(料)(元/千斤)

玉米初加工(元/千斤)

玉米深加工(元/千斤)

270280

300400

1000左右

300

50

38倍甚至更多


     玉米作为―种农作物产品,已经成为具有极高工业价值的工业资源。玉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食用的消费,更重要的是其可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工业资源,经过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后,玉米化工产品将变为食品、医药、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的原料。每吨玉米也将升值到6000元左右的水平。从长远看,加快玉米加工的发展,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都纳入农业的全部内容,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抓住当前玉米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大规模地实行玉米加工转化,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4.玉米加工行业的瓶颈
     (1)专用品种少,结构不合理
     中国专用玉米的育种和遗传研究起步较晚,种质资源基础薄弱,食用、饲用和加工共用同一类品种,缺乏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加上食用玉米、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混种、混收、混储,直接影响商品玉米的质量。
     (2)技术含金量低,设备落后
     目前国内效益较好的玉米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进口设备,加工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普遍较低。玉米深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成本高,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国内王米淀粉加工的副产品仍用传统方法处理,如生产浓缩玉米浆、螺旋榨取玉米油等;而国外主要是将玉米浸泡水直接转化成肥料或药品,以及提取玉米黄色素、制造膳食纤维等,提高了利用价值。
     (3)企业规模偏小,大型企业少,玉米年加工产出量低
     中国玉米加工业发展缓慢,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的加工能力较差,玉米产品种类少,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提升产品档次。现在国内玉米年加工量每年只有1300万吨(不包括饲料),占玉米消费量的11%左右;而发达国家玉米淀粉的生产规模一般不低于年产10万吨,美国玉米年加工转化数量达到3720万吨,占玉米消费量的19.5%。
     (4)综合加工能力弱,深加工高科技产品少,附加值低
     日前中国玉米淀粉加工厂实际的玉米综合利用率在92%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9%以上。中国的玉米淀粉只有通用的工业淀粉、食用淀粉、医用淀粉等,特种淀粉很少。世界上以淀粉为原料的变性淀粉有200多个品种,而中国只有几十个。80%以上的玉米加工产品属于粗加工或一次加工品,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等,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

     二、行业竞争
     1.国际巨头
     世界玉米加工工业在近几十年发展迅速,是玉米增值的重要方式。发达国家的玉米加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所以他们拥有品种繁多的产品系列。在国外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已达3000多个品种,加工回收率高达98%。主要有饲料、淀粉、淀粉糖、酒精、玉米油、淀粉塑料、玉米食品及其它深加工产品。应用在养殖、化工、医药、造纸、食品、燃料等诸多领域上。玉米是强大的再生资源,产量极高,且用其加工产品的成本较低。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生产都非常稳定,质量可靠,成本较低,他们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
                 表4-7 .世界玉米加工知名企业 

国家

美国嘉吉公司

美国

是全球最大的食品配料加工企业和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链提供企业,已有140年历史,2004年嘉吉公司的全球营业额达到630亿美元。嘉吉的动物营养部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饲料公司之一,也是营养技术应用的领先者。

AESTAIEY

美国

日处理玉米6000

罗盖特集团

法国

是欧洲最大的淀粉工业公司,年处理玉米100t,年产淀粉、变性淀粉、糖类折合为干淀粉共120t,产品达80多个品种和规格,销售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13亿美元,年出口额9亿美元

费鲁兹集团塞瑞斯达公司

意大利

拥有14间工厂,年加工玉米240t,年产淀粉60t、葡萄糖86万在、其它产品120t,年销售额15亿美元

芬兰糖业公司

芬兰

以相当的规模生产木糖醇,目前这家公司生产的木糖醇几乎独占了全世界的市场

丹麦DDS-

克罗耶公司

丹麦

是一家有百年以上历史的糖业集团公司,,产糖量占丹麦产糖总量的90%以上,其先进的制糖技术与设备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采用

汉高公司

德国

德国汉高集团是应用化学领域中一个著名的国际专业公司,是“财富”世界500强之一。汉高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及民用粘合剂生产商之一,产品种类超过3000


    2.国内市场
    从2005年前三个季度国内玉米需求情况来看,由于受到禽流感、口蹄疫疫情的影响,饲料、养殖业玉米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但同期深加工企业玉米消费增长速度加快。未来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迅猛发展必然改变现有的以饲料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
    目前中国有几百家玉米加工企业,主要分布于吉林、山东、河南、河北等省。深加工企业消费玉米增长速度加快,上述企业只是国内玉米加工企业的一部分。由于玉米深加工业一方面联系着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担负着为其他工业部门提供重要原料的任务,为此,玉米深加工产业在国内占有十分重要的产业地位。2000年玉米深加工被列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受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为了解决近几年国内普遍出现的“卖粮难”问题,吉林、山东等一些主要省市都加大了玉米产业化的开发力度,在招商引资、银行信贷、财政税收、投资建厂等各个方面支持玉米深加工项目与企业,相应地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加工规模较大、初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其中比较著名的大企业有:
              表4-8.中国玉米加工知名企业(单位:万吨)

企业名称

长春大成集团

山东诸诚兴贸玉米

山东西王集团

吉林黄龙食品

年加工玉米

200

134

90

65

企业名称

山东巨能金玉米

秦皇岛骊骅淀粉

甘肃荣华实业

吉粮赛力事达

年加工玉米

45

30

30

30


    1.长春大成集团 
    长春大成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玉米精深加工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投资方为香港大成公司,股票在香港上市,股值已达100亿港币。公司拥有长春市大成玉米工业园、德惠大合玉米工业园、锦州元成玉米工业园、上海好成玉米工业园、福州富成玉米工业园五个工业园,员工5000人以上,科研力量雄厚。被国家八部委认定的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的高科技企业。大成集团年玉米加工能力已达到200万吨,为中国和亚洲第一大规模粮食深加工企业,为世界第一大赖氨酸生产企业,而且在世界上首创以玉米为原料工业化生产化工醇的新技术,开辟了生物化工的新时代。
                     表4-9  长春大成主要产品

产品名称

淀粉

(油、蛋白粉、纤维饲料)

淀粉糖

变性淀粉

年产量(万吨)

126

58

50

24

产品名称

生化饲料

生化肥料

饲料级赖氨酸

淀粉化工醇

年产量(万吨)

20

20

30

2


    长春大成集团有限公司历经八年的建设,建成了长春玉米工业研发基地、德惠玉米生物化工基地、锦州玉米精深加工基地、上海玉米甜味剂基地,福州氨基酸基地等5个加工基地。在美国、香港、台湾建立了分公司;在国内北京、广州、上海、山东、新疆、内蒙古等中国十五个省市成立了营销网络和办事机构。通过高科技手段和国际先进工艺技术,进一步延长玉米深加工产业链。计划到2008年,实现玉米年加工能力600万吨,实现产值380亿元,精深加工产品总产值占产值总量的80%以上;并继续在替代能源、氨基酸、可降解材料以及生物工程菌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开发及扩大产业化规模,使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畅销国内外。长春大成集团逐步迈进了世界级大企业行列。
    2. 山东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 
    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是山东省诸城外贸集团和香港汇兴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大型玉米综合加工企业,该公司主要以生产玉米淀粉为主,附产品有玉米油、蛋白饲料、蛋白粉等产品,而蛋白饲料、蛋白粉都可以做饲料的原料。公司自成立以来,规模以滚动式不断扩大,淀粉产量逐年递增,由1993年的年加工玉米2.6万吨发展到年加工玉米130万吨,现在下设七个淀粉加工厂和一个控股经营的味精厂,年加工玉米量达到200万吨。
                  表4-10. 诸城兴贸主要产品

淀粉糖

玉米蛋白粉

胚芽饼

年加工产量(万吨)

87

16

7.4

6

玉米油

纤维渣

年加工产量(万吨)

4

3

1

0.1


     3.西王集团
     西王集团公司始建于1986年,位于山东邹平地区,由一家从村办企业开始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糖生产地区,有中国“糖都”之称,初期仅是一个拥有20万元资产的小型玉米淀粉加工厂,而现在该公司拥有总资产21亿元,职工3800余人,该公司的结晶葡萄糖、麦芽糊精的生产规模为亚洲第一。2004年该公司完成总产值27.8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69亿元,利税2.49亿元。目前公司年加工玉米90万吨,公司计划到2007年形成年加工玉米150万吨、生产淀粉100万吨、淀粉糖100万吨、山梨醇60万吨、乙二醇50万吨、玉米油20万吨、饲料50万吨、赖氨酸20万吨的生产规模。
                       表4-11  希望集团主要产品

结晶葡萄糖

葡萄糖浆

麦芽糊精

年加工产量(万吨)

60

25

15

8

赖氨酸

玉米油

高蛋白玉米纤维饲料

年加工产量(万吨)

8

15

10

1


    三、经营要素
    1.加工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小,资源综合利用低,竞争能力就会减弱。中国玉米加工企业多数以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其规模非常小,有的甚至就是一些手工作坊,面对国外玉米加工企业的挑战,无力回应。由于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不能满足中国2亿左右农户的要求,而且大多数玉米加工企业规模偏小,达不到应有的经济规模。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档次质量,形成规模效益,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中国的玉米加工行业应快速发展大企业集团,将做大规模作为农业调整的重大步骤,改变现有发展格局,所以企业应抓住这一两年时间,大胆进行调整改革,以迎接国外企业更大规模的挑战。而做大规模,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做大规模,可以增强资金和技术实力,及时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做大规模,可以树立品牌,打名牌战略,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许多成功企业的事实证明,龙头企业要发挥龙头作用,必须走深加工、产业化、集团化、创名牌的路子,靠深加工才有生命力,靠产业化经营才有实力,靠集团化运作才有规模效益,靠名牌才能赢得消费者和市场。如此,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2.加工技术
    中国玉米加工业严重滞后,在玉米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素,由于加工技术水平低而导致玉米的初加工方式收益很有限,然而精深加工的效益较高,获得的效益可达上百倍甚至上千倍。因此应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以实现玉米的精深加工为目标。
    玉米的加工程度决定着玉米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 在国际上,玉米可被精加工成为2000多种产品,尤其是其深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等高科技产品,其增值程度是其原料产品价值的成百倍有的可达上千倍。这表明玉米精深加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表明要求玉米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从而要求加工技术和水平也越来越高。
    当今,中国在玉米加工过程中,有许多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能跟在外企的后面,亦步亦趋,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而且,经常出现知识产权的磨擦。在共同争夺中国这片市场过程中,外企不会把核心技术轻易地转让给中国企业。所以,中国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技术的投入,组织企业内部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的改进,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便从对外国企业技术上的依附独立起来,彻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延长产业链和研发新产品种类
    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达3000多个品种,广泛应用化工、医药、纺织、印染、造纸等各个领域,而中国玉米深加工产品只有百十余个,并且生产规模很小。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制约着整个农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减弱加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目前国内已有玉米方便粥、玉米饮料、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糖浆、淀粉糖浆、饴糖、酒精、各种变性淀粉等20多种,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玉米附加值,但这只是中国玉米精深加工的开始,且规模较小,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少,质量差,急待大力发展。
玉米工业加工产品主要有四大系列:一是淀粉系列产品,包括各种淀粉、变性淀粉、果糖、精糊、赖氨酸等2000多种产品;二是燃料乙醇;三是白酒、调料;四是食品(可划入食用消费中)。长春大成集团的产品种类为淀粉、淀粉副产品(油、蛋白粉、纤维饲料)、淀粉糖、变性淀粉、生化饲料、生化肥料、饮料及赖氨酸、淀粉化工醇等;西王集团主要产品为玉米淀粉、结晶葡萄糖(亚洲最大规模)、麦芽糊精(中国最大规模)、玉米色拉油、高蛋白玉米纤维饲料等。坚持加工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使玉米产业链不断延长,提高附加值。对于农民来说,1公斤玉米的价钱大概只有1元人民币左右,可1公斤玉米经过加工企业转化成淀粉、氨基酸、生化饲料等产品后,它的价值就能翻几番,甚至能获得百倍或千倍的效益。
    4.原料供应
    玉米深加工企业对玉米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据统计,2004年中国玉米消费为1470万吨,占消费总量的12.40%,2005年中国玉米工业消费为1620万吨,据此推算,2010年中国玉米消费量将达到2120万吨,约占总产能的53%。可以预见,玉米作为工业加工原料会日趋紧张。在这种形势下,某些玉米加工企业在收购玉米原料上喊出“永远高出市场10块钱”的收购口号,原料供应的不稳定势必加大了企业的竞争风险。
    西王集团公司2005年秋季所使用的玉米原料是2月份采购的玉米,收购价达0.66元/斤,葡萄糖价格2800元/吨,而2004年同期进厂价曾一度高达0.72元/斤,而葡萄糖价格2350元/吨。该集团由于把产业链进行延长从而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不再是最大风险,其最大风险在于原材料的供应。国内最大的年加工玉米达200万吨的长春大成生化的生产总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主要是由于吉林省位于中国黄金玉米带,玉米供应充裕且原料价格较低。近年来,吉林省玉米市场价格为每斤0.5元左右。预计吉林省玉米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其二期、三期在建的玉米加工企业在2007年达到975万吨的年加工玉米量,占全省玉米总产量的54%,这足以说明充足的原料供应是促使玉米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深加工发展趋势
    玉米产业因高附加值而成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以世界上玉米产量和深加工量第一的美国为例,开发玉米产品就有3000多个,深加工消费玉米量从1999年的4810.7万吨增长到2003年的6324.6万吨,平均年递增7.5%,人均消耗玉米更是达到了88公斤。中国玉米加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几十万吨消费量到90年代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如今开发了上百个产品,2005年工业消费达1100万吨,所占玉米总消费比例亦从0.5%增长到了13.4%。国家与各地政府大力支持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玉米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玉米加工龙头企业也相继出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燃料乙醇
    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酒精价格低廉且环保,而且燃料酒精绝不会引起汽车发动机的不良反应,市场潜力巨大。全球石油需求不断增长,2005年国际原油每桶价格由一季度的45美元/桶一路飙升至三季度的70美元,升幅高达60%。国际能源署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2004年石油状况每日消费570万桶,全年石油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而中石油的研究更令人惊讶,2005年中国原油需求至少要达到2.7亿吨,未来10年每年石油需求以10%的速度增长。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的3~5年,中国汽油价格可能增长100%。如果中国想摆脱石油资源稀缺的限制的话,那么发展乙醇代用燃料是一个必然选择。由于国际油价飞涨,刺激了燃料乙醇的快速发展。发展燃料乙醇是加快开发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实现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的有效措施。2005年2月28日人大常委会已审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燃料乙醇作为再生能源对替代和缓解中国石油不足具有重要意义。燃料酒精是涉及国家战略部署的新型能源,它不仅可维持汽车的正常能耗,还可减去汽油污染的30%以上,燃料酒精还具有价格优势,每吨燃料酒精的价格最高约3000元,比93号汽油价格大约低2000元。
    在中国,汽车喝“酒”——玉米替代石油的时代已来临。由于机动车增多造成的碳氧化合物污染严重,乙醇汽油担负环保之责。所谓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的一种新燃料。2004年年底,东北三省及河南省已经实现或开始全省推广的计划,如今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全省将封闭推广乙醇汽油,禁止销售普通汽油。另外湖北9个地市、山东7个地市、江苏5个地市、河北6个地市成为了局部试点城市。按照通知的精神,到2005年底,上述各省、市辖区范围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2004年中国乙醇汽油销售接近80万吨,随着推广区域的扩大,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燃料乙醇总产量国家会控制在500万吨到700万吨。也有数据表明,随着能源价格持续高位,中国燃料乙醇需求量每年将以500万吨速度增长。
    不过乙醇汽油仅仅是乙醇运用的第一层次,其行业发展将是跳跃式的。在车用燃料领域,随着国家“乙醇汽油政策”的推出,在未来10年内,其需求量每年将近千万吨,这仅是乙醇的近期市场。乙醇的中期市场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乙醇可以分解出氢,可间接或直接用作燃料电池燃料,在低温燃料电池,诸如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等可移动电源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乙醇的远期市场是石化工业。在未来20年内,乙醇将顺理成章地进入石化基础原料领域。目前,用乙醇生产乙烯的技术已经成熟,是优良的日用化工基本原料。因此,乙醇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循环资源,不仅是一种新兴能源,还可以生产乙烯,支撑“后石油时代”的石化工业,从而成为本世纪新兴基础产业。
    2.变性淀粉
    随着中国淀粉工业的发展,对淀粉的需求正在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变性淀粉。变性淀粉是指在淀粉具有的固有特性基础上,为改善其性能和扩大其应用范围,而利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酶法改变淀粉的天然性质,增加其性能或引进新的特性而制备的淀粉衍生物。变性淀粉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产品,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3000多个品种,而中国只开发出50多个品种。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前景很好。
    据国外报道,变性淀粉的最大用户是造纸,最有发展前途的是食品。美国是世界变性淀粉最大的生产国,年产约200万吨,主要用于造纸。美国年产纸及纸板7000万吨,使用150万吨的变性淀粉,占纸及纸板重量的2.1%,占美国变性淀粉总产量的3/4。变性淀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中国有丰富的淀粉原料资源,1997年中国淀粉年产量达385万吨,因此进—步推动淀粉深加工,开拓变性淀粉的应用领域,显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中国已有生产40余万吨变性淀粉的能力,但实际生产只有20余万吨,此外每年还从国外进口几千吨。国内迄今最大的用户是造纸行业,每年用8万多吨变性淀粉,1997年中国纸及纸板年产量已达2700万吨,变性淀粉用量只及纸及纸板的千分之3。近几年,国家重点组织了多项玉米变性淀粉技术产业化开发,实现了关键设备国产化,逐步解决中国变性淀粉品种少、系列化程度低,部分产品还需进口的状况。部分产品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2004年,中国变性淀粉实际产量在50万吨左右。中国各业变性淀粉需求量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27%,远远高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玉米变性淀粉加工产业化示范项目使玉米生产变性淀粉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高,是玉米原值的几十倍,发展变性淀粉产业潜力巨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新,变性淀粉是淀粉深加工的必然趋势。
    3.淀粉糖
    玉米淀粉制取的淀粉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葡萄糖是医药业的重要原料,可进一步生产出青霉素、红霉素、维生素等多种药品。玉米淀粉深加工制成的玉米糖浆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制作糖果、糕点、饮料和罐头的优良甜味剂,也是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理想食品。利用淀粉生产低聚糖增加的价值是淀粉本身的7.8倍。山梨醇是淀粉糖的衍生物,主要用于VC生产,近年来国内需求旺盛,但由于各工厂达不到规模经营,产品价格高于进口产品,缺乏竞争力。
    淀粉糖用玉米生产淀粉糖具有能全年生产、副产品利用价值高等优点,产品主要用于一些必需淀粉糖的特色食品。但中国淀粉糖产量只有200万吨,只及食糖消费量的20%左右,总的来说是由于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和过去多年的淀粉糖价格偏高的原因。首先中国的食糖消费水平人均不到7公斤,低于世界消费水平的20公斤,也低于亚洲地区平均10公斤的水平。这与美国2.6亿人口消费1600多万吨糖(包括淀粉糖1000多万吨和蔗糖600多万吨)、人均70公斤的水平不能相比。因此,国内的淀粉糖的生产和利用有着无限空间。
    4.赖氨酸 
    赖氨酸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和医药工业,近年来对赖氨酸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世界赖氨酸的总生产能力为20万吨/年,而年需求量已达到40万吨。国内赖氨酸的总生产能力约为1.9万吨/年,而需求量已达到3.54万吨/年。且随着饲料、医药、食品工业的发展,对赖氨酸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赖氨酸消费国,赖氨酸的年需求量达8~10万吨,预计今后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16%左右,2005年,中国赖氨酸需求量将达15万吨左右。2003年,尽管世界范围内赖氨酸生产能力略有增长,达到80万吨,产量近65万吨,但由于需求十分强劲,还是出现了供给不足的情况,价格一直在高位震荡,最高到了每公斤50元,达到1997年以来的历史高位。由于赖氨酸是人和动物自身无法合成且必需的一种氨基酸,主要用于食品及饲料添加剂中,作为豆粕的替代品,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赖氨酸价格随豆粕出现持续爆涨一度在2004年底突破3万元/吨,上涨超过100%,目前其价格依然处于一个相对高位。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利润有望大幅增长。

    五、热点话题:中国将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随着人口增长和玉米加工业、畜牧业高速度的持续增长,中国第二大作物玉米也将长期供应不足。据美国农业部2005年9月公布的最新月度供需报告,2005/2006年度中国玉米的期末库存消费比将接近18%的安全警戒线,即为19.85%。同时,中国玉米的日均消费量更是降至39年以来的最低点。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玉米的缺口将达到2301万吨。
    另根据美国农业部9月份玉米供需报告分析,2005/2006年度与2004/2005年度中国玉米供需数据对比显示,中国玉米需求消费量由13150万吨增加250万吨至13400万吨,相对增幅为1.9%,玉米库存量则由3640万吨大幅缩减980万吨至2660万吨,相对减幅为26.9%。到2007年,工业加工用玉米需求量将增加到1886万吨,国内玉米总消费量将达到13940万吨,比2001年增加2350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监测处2005年4月份首次对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平衡状况作出评价: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产量预计在1.265亿吨,比上年度下降550万吨。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饲料消费量在8950万吨,比上年度增长200万吨,工业消费量在20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50万吨,加之出口数量较上年度减少,国内总消费量增长到1.34亿吨。评价结果为2005/2006年度供需缺口达355万吨,这个缺口需要动用库存来弥补。2005年国内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和需求均有所提高,玉米工业消费量将持续增加,因此下一年度国内玉米供求极有可能重新出现缺口。
    据了解,2004年至2010年是中国玉米加工在建项目投产高峰时期,吉林松原三大玉米在建项目在2005年年底前投产,将新增玉米消费能力200万吨;长春大成姚家工业城一期工程也将在年底前完成,将新增玉米消费能力200万吨,到2009年年底前该工程全部完工,再增消费100万吨。另有华东、华中、中南地区的在建项目将陆续投产,预计2010年中国玉米工业加工能力有可能突破4000万吨。 
    从2005年国内玉米产区收购进展状况来看,可以预见,随着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深加工企业已经成为粮食收购市场的主要力量。未来几年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玉米收储单位之一,存储能力将达到其年用量的50%以上,这样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国内玉米流通数量的减少,激化市场中的供需矛盾。国内玉米深加工能力自2004年开始出现了显著增长,其态势与此前几年大豆初榨能力的快速增长相仿,加工能力增长的主要地区是东北三省及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四省。据统计,2004年中国玉米工业消费量为1470万吨,占消费总量的12.4%,2005年玉米用于深加工和燃料乙醇等工业的消费量达到1620万吨,并呈增加的趋势。深加工用粮呈快速增长势头,陈化粮消耗完后,原料必然转向新粮。
    另根据中国农业部的调查,随着玉米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整个玉米行业的发展,粮食资源会越来越紧缺,2005年中国玉米主产区如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省份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表4-12 2004年-2005年东北三省玉米种植面积

         地区

年份             

吉林省

黑龙江省

辽宁省

2004播种面积

287.0万公顷

188.7万公顷

163.0万公顷

2005播种面积

289.3万公顷

198.9万公顷

167.6万公顷

增加播种面积

2.3万公顷

10.2万公顷

4.6万公顷


    为了提升产区的资源优势,加上看到了玉米加工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在产区政府部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的支持下,各地区通过招商引资,正在不断提升玉米深加工的数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国内玉米深加工能力的快速增长将同美国一样,会给未来玉米出口带来显著的影响,将明显削弱中国未来玉米的出口能力。过去十五年中国年均玉米出口规模为750万吨,2004年仅出口了231.8万吨。当前玉米加工业的扩张速度已经对出口起到抑制作用。
     按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玉米整体供应将面临长期不足。随着人口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玉米供应不足将成为长期趋势。2010年中国玉米产需缺口将达到2301万吨。目前中国玉米种植面积为2300万公顷,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在1.26亿吨左右。随着中国畜牧业以每年5%的高速度持续增长,要求玉米供给能力每年增长4%,但实际上每年增长速度只能达到2%左右。尽管这个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水稻和小麦每年1%的增长速度,但仍满足不了畜牧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增长。
    综上所述,中国从一个玉米生产位居第二且供过于求的玉米大国,进而发展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不久的将来中国很可能从玉米出口国转为玉米净进口国。
    备注:本文节选自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年新版《中国食品产业地图》
日期:2006-06-02
 
 行业: 粮油
 标签: 玉米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