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食品企业需要联手认证机构来应对竞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04-10-12 00:00 来源:阿里巴巴  浏览:576  原文:
劣质奶粉、散装白酒等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些食品企业的诚信丧失,一些食品市场的秩序混乱,造成了消费者心理恐慌。食品行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与国内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相对照的是,国外市场的竞争加剧,则进一步增加了食品企业的压力。

  一般来说,国外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通常是按照本国规定或国际通行的标准来要求的,由于国情的差异,其标准往往比我国的要高。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按照严格的规范要求去做。

  加入WTO之后,我国必须实践协议所做出的承诺,因而企业的竞争将完全是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的竞争。所以企业只有拥有成熟的体制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从而在竞争中一决雌雄。因此,我国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既行之有效,又可以与市场接轨,所以,我国引入了认证机制。

  按照我国《认证认可条例》第二条的定义: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分为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而与消费者最紧密相关的就是产品认证。产品认证是市场中介技术服务机构(认证机构)对一个经济实体(企业、单位)的产品和质量体系,按照产品和质量体系标准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推行评价,以证明企业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能力的信任担保服务活动。从实质上来讲,产品认证就是产品质量的信用体系的一种机制,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要素。推动产品认证,就是推动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是实践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建设社会信用制度的有效措施。

  认证是企业从管理水平到产品的生产质量等方面必需的基础建设工程。目前,国家已明令对国内19类132种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今年属于被强制性认证范畴的产品,若未获得强制性认证标志将不得出厂和销售,可见认证工作的重要。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质量认证已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普遍认同,已成为许多国家市场准入、政府采购、企业选择供应商、消费者选购商品的重要依据。可以肯定,企业取得认证证书,也就是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和政府采购招标市场门槛的入门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也就是取得了成为国际供应商的基本资格。

  实践证明,认证和不认证,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在我国政府组织的历次监督抽查中,已取得认证证书的企业的样品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而全国平均样品合格率长期在75%上下徘徊,大型企业的样品合格率是90%左右,小型企业低于75%。调查证明我国质量认证的总体水平是可以信赖的。

  目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行业,已经有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它们的市场反应和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基本良好。同时针对近年来我国饮品行业问题突显的情况,国家又开始力主推广另一项专门针对饮品安全的认证———安全饮品认证。

  此认证由国内惟一一家安全饮品认证机构———中饮标安全饮品认证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规定: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体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国家规定相关产品必须是经过认证的。经过认证,并标上认证标志后,产品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这就是市场准入制度或使用许可制度。饮料,实际上是属于涉及保护人体健康或者安全的一类产品,倘若批量性的不安全饮品上市,常常导致集团性的食源性疾患,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列入市场准入或使用许可的范畴是早晚的事。

  同时,认证机制的有效运行将把政府从日常的监督事务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引导企业制定计划、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实现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名牌战略上来。另外,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调整,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认证机构作为认证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独立的第三方,必须坚持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只有诚信为本,才能让三方互利,从而真正发挥认证制度的优越性。

  不过,由于认证制度引入我国时间还不长,成熟和完善尚需时日。但是,这种机制对规范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与国际接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且十分明显的。

  面对竞争,企业和认证机构必须联手合作,才能从容应对。
日期:2004-10-12
 
 行业: 认证体系
 标签: 认证机构 食品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