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正文

出口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03-06-09 00:00  浏览:1214  原文:


根据多年的趋势分析,世界水产品贸易一直保持着平稳增长的趋势。

据FAO公布的数据,1999年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量为4759.47万吨,贸易额1114.38亿美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24.71%和29.33%,贸易总量约占水产品总量的37%。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是水产品主要进口国;中国、泰国和挪威是主要出口国,我国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额居世界第四位。2001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195.3万吨、出口额41.9亿美元,其中出口到日本、美国、韩国、欧盟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174.71万吨,出口额38.94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量与总额的89.5%和93%。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仍将以日本、美国、欧盟、韩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为主。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产养殖在资源、技术、劳动力成本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六大类名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001年,这六大类水产养殖产品的出口量达38.61万吨,出口额14.3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养殖水产品出口总量、总额的85.8%和92.3%,在养殖水产品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鳗鲡世界鳗鲡养殖产量近几年稳定在23万吨左右,我国大陆鳗鲡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鳗鲡养殖过去一度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我国大陆的鳗鲡养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步,到九十年代中期产量超过日本和台湾,居世界首位。我国大陆的鳗鲡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江西、贵州等内陆地区也开始养殖,形成了集鳗苗培育、成鳗养殖、饲料生产、烤鳗及鳗鲡副产品加工、出口一条龙的外向型产业,从业人员12万人,年产值约260亿元。2001年,全国鳗鲡养殖面积超过1万公顷,年投苗量148.7吨;养殖产量15.58万吨,产值50.1亿元;出口量7.97万吨,出口额6.47亿美元,分别占养殖水产品出口总量与总额的17.7%和41.74%。

鳗鲡消费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我国港澳、东南亚、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产品主要是烤鳗、活鳗和冻鳗,其中烤鳗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 98%以上。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鳗鲡消费国,年消费量在13-14万吨,年进口量在11-12万吨,其中从我国进口约10万吨,主要是烤鳗。韩国年消费活鳗1-1.3万吨,消费呈上升趋势,主要从中国大陆和台湾省进口。我国港澳、东南亚年消费烤鳗1000多吨,活鳗约3000吨。欧洲年消费量约2万吨。美国、加拿大年消费烤鳗2000-4000吨。目前,日本市场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韩国、港澳、东南亚、欧洲、美国及加拿大市场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与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省等主要养鳗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鳗鲡养殖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鳗苗和养殖水面资源丰富。

我国大陆的日本鳗苗资源占世界的40-50%,适宜养殖的水面大大超过日本和台湾省;二是养殖成本低。由于养殖技术成熟,成活率高,劳动力成本低,目前我国养殖的活鳗每公斤成本为30-35元人民币,而台湾为35-47元、日本达70元左右,因此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三是鳗鲡生产的产业化程度高。具有年生产20万吨活鳗、40万吨饲料和加工10万吨烤鳗的能力;四是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高。世界鳗鲡出口量(折鲜品)约13-14万吨,其中中国大陆约10-11万吨,台湾省1.5-2万吨,欧洲1-1.5万吨,中国大陆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80%,在日本烤鳗市场的占有率达85%以上。

当前影响我国鳗鲡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是药物和有害物质的残留未能有效控制,为一些进口国设置技术壁垒提供了口实。

2002年1月欧盟禁止中国鳗鲡进口,2月日本也规定对每批进口的中国活鳗和白烧鳗强制检查11种药物残留,对我国出口影响很大。鳗鲡属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产品。这些年来我国鳗鲡养殖、加工过度发展,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出口商之间过度竞争,使鳗鲡成为生产经营波动最大的出口品种,增产不增收的问题非常突出。2001年我国出口到日本市场的鳗鲡产量比1995年增加了3.5万吨,出口额反而减少了7亿日元,效益大幅下降。

(二)对虾随着中国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取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对虾养殖在山东、江苏等一些地区开始兴起,并很快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

1987年至1992年,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年产量一度占全球养殖对虾的30%。1990年对虾出口高达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54.57%。在对虾养殖生产的带动下,饲料、加工、运输及销售等相关行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大批渔民、农民通过养虾及其相关产业致富。1993年我国对虾养殖暴发病害,产量大幅度下降,到1994年产量降至6.3万吨,比1992年下降70%。与此同时,对虾出口锐减,1996年最低降至1.7亿美元。此后,通过开展以病害防治技术为核心的健康养殖,调整品种结构,改进养殖模式,使对虾养殖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2001年,对虾养殖面积达23.64万公顷,产量30.4万吨,产值约100亿元;出口量恢复到5.24万吨,出口额2.76亿美元。

目前,对虾进口国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年进口量在100万吨左右。2000年美国进口34.5万吨,日本进口24.6万吨,欧盟进口30万吨。据专家分析,当前世界对虾市场的总体情况是供不应求,每年有近10万吨的缺口。

在国际市场上,泰国、印尼、越南、厄瓜多尔等是我国对虾出口的竞争对手。

从历史来看,我国的对虾产品在国际市场一直具有较高的声誉。中国对虾是我国黄渤海地区的特有种类,具有品质优良、味道鲜美等优点,同等规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比斑节对虾高0.5-1美元/公斤。南方地区近几年引进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在美国市场上也很受欢迎。目前,我国对虾生产成本平均每公斤约30元,与东南亚国家的水平接近,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但是,自1993年泰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对虾养殖大国以来,国际对虾市场的主要份额一直被泰国占有,1999年泰国对虾出口12.7万吨、12.4亿美元,同年我国出口仅4.96万吨、2.1亿美元,差距很大。

影响我国养殖对虾出口的主要原因:一是规格偏小,价格较低,效益不高;二是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加工环节把关不严,导致药物残留超标,特别是受氯霉素残留问题的影响,我国对虾产品的国际信誉严重受损。

(三)贝类我国贝类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科学研究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贝类养殖工艺不断革新,养殖品种和区域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形成规模养殖的经济贝类有近20种,贝类增养殖已经成为沿海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之一。2001年,全国贝类养殖面积79.66万公顷,占海水养殖面积61.92%,产量911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80.53%,养殖产品产值约600亿元;出口量21.4万吨,出口额4.63亿美元,分别占养殖水产品出口总量、总额的47.6%和29.9%。

欧盟和东南亚等国是贝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贝类出口的种类主要是鲜活贝类、加工冷冻品,以及小包装的调制品。

我国是世界贝类养殖大国,年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40%左右,其中扇贝的养殖产量约占世界的80%。我国贝类养殖产量、产品价格等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加工保鲜也具有一定的水平。当前影响我国贝类出口主要原因是有害物质的残留超标,使我国近年出口一再受到欧盟等进口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如果我国贝类养殖环境问题得到改善,净化技术得到普及,贝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会提高。

(四)罗非鱼罗非鱼原产于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质好、食性杂、适应性强等特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各国推荐养殖的鱼类之一。

我国自1978年引进罗非鱼养殖后,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被认为是最适宜进行加工出口的淡水鱼之一,加工增值和出口创汇的潜力很大。2001年,全国罗非鱼的养殖面积18万公顷,产量67.2万吨,产值约40亿元;出口2万吨、3000万美元,分别占养殖水产品出口总量、总额的4.4%和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非鱼的国际贸易量逐年增多,欧美每年进口的罗非鱼片超过10万吨,条冻30多万吨,折合成品鱼约70万吨;中东、东亚、大洋洲等地也有一定的销量。

我国罗非鱼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产量的64%,不仅养殖技术成熟、养殖成本较低,而且加工保鲜技术也已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平,加工产品符合进口国的标准。但由于我国养殖罗非鱼个体偏孝泥腥味较重,品质不高,难以加工成鲜鱼片,大部分以条冻出口,价格较低,竞争力较弱。今后应以精深加工品为重点,扩大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鲜鱼片生产能力。

(五)大黄鱼大黄鱼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至雷州半岛以东海域,曾是舟山渔场著名四大经济鱼类之一,最高年捕捞产量达19.43万吨。

由于长期酷渔滥捕,导致大黄鱼资源急剧衰退,已近枯竭。1986年我国研究成功了大黄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九十年代后期大黄鱼养殖形成规模,养殖产量已居我国养殖海水鱼类的首位。目前,我国大黄鱼养殖主要以网箱养殖为主,也有少部分土池养殖。2001年,全国大黄鱼养殖面积近6000公顷,产量5万吨,产值约20亿元;出口量约1万吨、5000万美元,分别占养殖水产品出口总量、总额的2.2%和3.2%。

我国大黄鱼体色金黄,肉质细嫩鲜美,以经济价值高而闻名于海内外,但由于资源枯竭,现已成为珍稀品种。韩国及我国台湾、港澳地区的消费者对大黄鱼十分喜爱,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的消费也开始增多,出口的潜在市场空间较大。2001年以来,针对养殖大黄鱼脂肪含量高的特点,大黄鱼脱脂加工产品得到开发,市场反应良好,产品附加值提高,出口潜力很大。

我国大黄鱼繁育及养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苗种数量、养殖规模和成鱼产量都位居世界之首。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从事大黄鱼养殖,但韩国在繁育及养殖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目前难以规模生产;台湾地区养殖成本偏高,在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短期内大黄鱼养殖尚无竞争对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病害、种质退化和养殖方式单一,致使养殖产品的品质不高。

(六)河蟹我国河蟹养殖起步于八十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大的养殖规模,生产遍布20多个省(市、区),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其中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的品质最佳。2001年,全国河蟹养殖79万公顷,产量28.6万吨,产值143亿元;出口1万吨、约1亿美元,分别占养殖水产品出口总量、总额的2.2%和6.5%。

河蟹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淡水蟹类,其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品质在所有淡水蟹类中优势十分明显。

我国河蟹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目前主要集中在日本和港澳地区。台湾和东南亚市场对河蟹的需求也呈增长的趋势,河蟹出口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我国河蟹养殖技术比较普及,养殖成本较低,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要扩大产品出口,主要应加强养殖管理,控制药物残留,提高产品规格,积极开拓市场。




日期:2003-06-09
 
 行业: 渔业水产 进出口
 标签: 出口 水产品

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已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果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电话:0535-2122172

 
[ 信息动态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行业相关食品资讯
 
地区相关食品资讯